“九评共产党”全球有奖征文参赛作品

为“对毛主席有感情”的人做点心态描述

冀晋峪

标签:

【大纪元2月1日讯】和一位非常熟悉的友人聊起毛泽东,此友人不时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日子”的留恋,并发出感叹:“我对毛主席有感情!”笔者因着接触过不少“对毛主席有感情”的普通平民百姓,觉得这位友人有一定的典型性,故而愿意描述一下他的心态,以飨读者。

《九评》言:“中共长期的宣传,把党比作母亲的教育,无所不在的中共政治,使得人们已经想不起来要是没有了中共,我们该当如何生活了。”《九评》又言:“当年,多少人在毛泽东的遗像前痛哭流涕地重复着一句话:‘没有了毛主席,中国怎么办?’”这都是对毛时代很多普通人心态入木三分的描述。在“过去美好日子”里,党就是毛,毛就是党。我的友人由于共产党的洗脑,养成了一种思维模式:毛主席就是工人、贫下中农的大救星,没有毛,还是万恶的旧社会,我们全家早死了;有了毛,我们工人之家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在毛时代,他全家过的是什么“幸福生活”?是一种紧巴巴的窘迫生活,按经济学术语是处在“边缘效应”生活状态,即多一点收入少一点收入对生存至关重要,每日多几分钱则活,少几分钱则死。那时,白昼全家食不果腹,常去菜店或近郊捡菜叶、菜帮充饥;夜里几个人盖一条被(家中平均二个人一条被)而难御北方逼人寒气。这种生活可谓是饥寒交迫。在毛主席伟大光辉照耀下,这位友人全家成年累月生活在饱暖饥寒的“边缘”状态,心里有着无尽无休的生存危机感,进而认为一家人性命实在是系于毛大救星,能活过来,实在要感谢毛大救星的关怀和救命之恩。这可真应了“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了。当年,一家人还发“忧天”之思:如果毛大救星“陨落”了,全家必是陷于苦难深渊,“重受二遍苦,再遭二茬罪。”最终全家都会成野之饿殍、路上冻骨。毛大救星如此恩重如山,所以友人全家至今还怀念他。

这可叫天道乖张,人心暗昧。明明是毛暴虐无道,反复折腾,造成了全国时常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状态,国民日常所需极度匮乏,饥民饿殍连年不绝,没死的穷百姓反而要感激毛的活命之恩?!匪夷所思!

看来心理学上的“斯德哥尔摩现象”并非虚言。它描述的是被绑票者与绑匪相处久了,因着天天能在绑匪开恩下苟活,因而被绑票者最后竟拿绑匪当成了救命恩人,对绑匪有认贼作父的情节。

《九评》描述共产党的洗脑术时曾言,“当你作为被依靠的力量去打击别人时,要感谢共产党的‘知遇之恩’。我的友人也因“知遇之恩”而“对毛主席有感情”:毛主席老人家在的时候,我们贫下中农、工人子弟到哪都“根正苗红”,能对地主资产阶级“踏上一只脚”。虽然也经常饥肠辘辘,但总能感到“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为我们撑腰,给我们政治地位,毛主席没让我们肚子饱,但让我们心情好。

这位友人如今知道在毛治下,中国死了几千万冤魂饿鬼,但他就是忘不了毛的知遇之恩。这使我不禁想起汉末的蔡邕。当年董卓祸汉,焚烧汉都,杀人如麻。董死后,大学者蔡邑明知董卓罪恶滔天,民生啖其肉而不解恨,却因感董卓的知遇之恩而抚董尸大恸。如今看来,蔡邑的遗风犹存,后继有人,我的友人也位列其中。

这位友人告诉我,他也曾对毛“起过坏心”。在毛发起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他的两个妹妹都轮上了上山下乡的命运,这可是让全家揪心摘肺的大事。眼看着权贵子弟们能走后门,逃避上山下乡,而自家平民百姓,必须顺从毛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真是愤愤不平。这回“出身好”不管用了,毛主席这次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老人家还不让反后门,说是一反就转移了阶级斗争大方向,这是屁话!就家人上山下乡这件事,友人有点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起了既反狗官又反毛皇帝的恶念。后来,他的思想转了弯,又非我一家倒霉,全国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上山下乡的子女——大家都倒霉就叫不倒霉,大家都受罪就叫不受罪。这位友人还真有点心理学上的“从众心态”。

岁月如烟,往事如云,堪否回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说当今的俄罗斯,虽已告别共产制度多年,仍不乏怀念暴君斯大林的人。这些人当然知道在斯大林共产独裁统治下,从上到下惨遭整肃被杀者达数千万人,可是他们还是要尊崇怀念斯大林,其动机、目的、心态不尽相同。今日中国,怀念毛暴君的大有人在,怀念的原因多种多样,我的友人的心态大概算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吧。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相关新闻
纽约英文九评研讨会引西方人士关注
【九评征文】我一家三代的故事
伍凡:致华府“悼念紫阳、告别中共”国际大集会
休斯顿九评共产党中英文研讨会纪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