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强爸爸 台大昆虫系李后晶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专访﹞一般人见到俗称“小强”的蟑螂,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在台湾台大昆虫系主任李后晶教授的眼里,蟑螂的高繁殖力和生命力,却是研究昆虫行为学的绝佳素材,十六年来每日与上万只德国蟑螂“大眼瞪小眼”而面不改色,他是台湾最早开创以蟑螂为研究主题的昆虫学家。

一九八九年李后晶取得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学位回台大昆虫系当副教授,因实验室草创时缺乏人手,专长昆虫行为学的他考量原本在美国研究的蟋蟀没有蟑螂好饲养,且蟋蟀属于野外型昆虫,在实验室饲养所表现的行为跟野外会有相当大的落差,就决定改用家居型的“德国蟑螂”作为研究对象。

一般在家中看到会飞、体长约五公分的大蟑螂是“美洲蟑螂”,李后晶研究的德国蟑螂则是成虫体长约一公分、常在厨房餐厅出没的小强,刚孵化一周时体型比蚂蚁还小。

李后晶用十几个塑胶桶将它们依孵化年龄的不同分别饲养在密闭的恒温生长箱,十年前有一次遭蚂蚁大军入侵,一桶约一、两百只的德国蟑螂幼虫惨遭蚂蚁灭门,实验也被迫停滞一周。

李后晶发现,德国蟑螂对温度适应的范围远不如可在野外生活的美洲蟑螂,在室温为廿五度至卅度时活动力特别强,超过这个范围,活动力就会明显减弱,失去飞行能力的德国蟑螂只能从空中滑翔到地面,群聚型的它们没有特别的社会结构,且害怕落单,单独饲养就会长不好。

李后晶研判,德国蟑螂已失去在野外生活的能力,在昆虫演化史中可能原本是要被淘汰的一种蟑螂,人类的出现可能意外成为德国蟑螂的“救星”,人类靠智慧打造了温暖舒适的室内窝,却也无形中提供了喜爱室温的德国蟑螂免于风吹雨打的生活新天堂。

李后晶经反复测量实验发现,夜行性的德国蟑螂体内控制日夜活动的生物时钟实际为廿三点五个小时,但达到性成熟期的母蟑螂,行动表现却没有明显的生物时钟,在交配前落单的母蟑螂会积极活跃的寻找配偶,一旦怀孕就几乎不活动了。

李后晶原本想藉由蟑螂生物时钟的研究,发展出对环境无毒害的“物理性”灭蟑法,例如靠灯光扰乱德国蟑螂的生理时钟,令其繁殖不顺,但多年来很遗憾地发现,德国蟑螂的眼睛虽然对光很敏感,不过跟人类一起生活久了,适应力强的蟑螂已调整出配合人类的活动弹性,不是光靠开灯时间延长就能干扰它们的繁殖。李后晶认为,拜分子生物学发达之赐,后续研究仍有助于解开德国蟑螂的生物时钟之谜,一旦人类掌握它们从基因、荷尔蒙表现、繁殖活动的一连串调控机制,还是有机会发展出非杀虫药剂的环保灭蟑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