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三农问题 想靠台湾解决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黄忠荣╱台北报导〕针对中国不断释放开放台湾农产品输往大陆讯息,陆委会研究指出,大陆内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严重,中共对台湾中南部农民发动的动作除有浓厚的统战政治意图外,还有利诱台湾农民以解决其自身三农问题险恶困境的用意。

陆委会表示,中国面对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必须依靠大力发展农业与增加粮食生产,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农村居民的生活问题,如果农业与粮食生产萎缩或减产,中国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影响国家稳定。

陆委会说,2003年10月,中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突然走高,直接带动面粉、食用油及饲料等制成品价格上涨;2004年5月中国宣布宏观调控,牢牢控制土地和信贷部门,严格管制地方政府占用农地,确保粮食经济安全。

陆委会表示,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严格限制农村土地移转成非农业用途,迫使城市在短、中期内无法吸收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中共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政策陷入尖锐矛盾困境,城镇化的迟滞将大幅抵销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力道及速度。

陆委会强调,中国现面临经济发展的战略困局,此时台湾若卷入,中国三农问题必将对台湾农业安全产生巨大影响,而中国城镇化战略政策,引发农村劳动力移转问题,亦势必冲击台湾基层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相关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陆委会表示,两岸农业相关议题,理应按WTO的规范与机制磋商,但中国拒绝依正常经贸协商机制与台磋商,并提出两岸农业合作可比照中国与港、澳的贸易模式,充分暴露矮化台湾的政治企图。

中国农业统战 层级拉高

〔记者黄忠荣、林正智、欧祥义╱综合报导〕中国对台湾展开“农业统战”,已不仅止于政策宣示的说说而已,4月初中国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领军,成立“台湾农产品输入工作小组”,吴仪担任组长、商务部长薄熙来任副组长,以具体的政策、措施做相关配合。

吴仪曾经在日内瓦,针对台湾要求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脱口说出“谁理你们(台湾 )!”而让不少台湾人愤恨不已。

原本外界认为吴仪升任副总理后,主管业务将停留在以卫生医药为主,但此次决定由她担任“台湾农产品输入工作小组”组长,显示中共指派对外经贸谈判经验丰富的吴仪领军,绝不会给台湾方面有便宜可占。

识者认为,相对于吴仪的能征善战,台湾的国际谈判将才相对单薄,加上朝野立场南辕北辙,谈判代表还未出国门,就得疲于应付层出不穷的内耗斗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两岸农业谈判此时开启,台湾农民将成最大的受害者。

据了解,吴仪所领导的这个小组成员还包括国台办、农业部、交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主管官员共十多人,显示中共中央已将对台农业工作当作“重大工作”来进行。

国务院成立“台湾农产品输入工作小组”是中国官方系统的全面启动,这个小组成立以来,确定台湾农产品经由指定口岸进口、通关便捷化两项原则,前者除了已开放的北京和上海外,还计划增加大连、厦门和广州,成为“五口大通商”。

此外,中国还将设计“绿色通道”,使台湾农产品在通关入境上,减少繁杂手续,以利于水果保鲜,而且日前中国已同意台湾销往大陆的杨桃、香蕉、芒果、木瓜等十种水果,可享有快速通关、百分之十六关税等优惠,中国的农业统战可谓一波接着一波。

新闻透视╱对台农业统战 暗藏杀机

记者黄忠荣╱特稿

中国主打对台“农业统战”的招式相当绵密,加上部分在野党的政治人物争相到大陆促进两岸农业交流,农业统战势必发挥一定的效果,政府在因应“反分裂国家法”危机的过程中,切莫忽略农业统战的这个环节。

台湾农产品物美价廉,农业技术又相当进步,如果两岸是处在正常、和平的“国与国”关系,台湾农产品确实可在大陆发挥相当的竞争优势,但大陆先是对台湾农产品设限重重,在反分裂法通过后,突然对台湾农民表现得满脸堆笑,不能不令人细察中国背后的政治动机。

近几年来中国农民上访及大规模的示威抗议事件层出不穷,除与农民遭到制度及干部的层层剥削且往往投诉无门有关之外,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低、县乡村负债高、农民收入成长缓慢等都是基本的严重问题。

换言之,中国的三农问题已是病入膏肓,中国怎不解决自己的三农问题,还要对台湾农产品大开方便之门?关键就在于中国自己解决不了,引进台湾农业的管理方式、农业技术对大陆才是一股“活水”。

中国除希冀台湾农业帮大陆“救亡图存”之外,还可以发挥诸多的政治效应,可谓“一兼二顾”,现在中国才刚开始动作,政治人物就络绎不绝前往大陆,中国不是正好以此向国际夸口“反分裂法有助两岸关系和平稳定”?

所以,政府绝不能对农业统战等闲视之,因为台湾农业技术好,也使得农产品经常生产过剩,大陆向台湾农产品招手,不可避免地会让台湾农民心动,假以时日一旦台湾农产品过分依赖大陆市场,中国就可随意操控台湾农业的存亡,这些后续的效应,政府必须早做预防。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