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时代背景不同 任教师应跳脱传统迷思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7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二十六日电)因应市场供需,弹性调整师资培育量,教育部日前宣布今年度学士后学教育学分班核定招生名额与班别,由于名额不如预期,引发学生抗议,并扬言不惜“血洗教育部”。专家指出,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整个大环境改变,想任教职,应跳脱传统迷思,检视个人兴趣,作整体生涯规划。

因师资培育量过剩,目前台湾约有五万名储备教师,在学校老师缺额不足、储备教师过剩情况下,这群被外界称为“流浪教师”的储备教师们,一次又一次前往教育部抗议,要求教育部检讨现况;尽管储备教师过剩,储备教师们一再向教育部抗议“没有饭吃”,就在教育部调整政策,紧缩师资培育量的同时,另一群民众又起而抗议。

考量师资需求,教育部核定今年学士后教育学分班招生班别与名额,六月十七日公布核定幼教特教身障类两校两班、中等特教资优舞蹈一校一班,共计一百三十五名,与去年相较,大幅减少三千六百八十名,招生名额减少幅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六点四六,其中,国中、国小教师、英语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分班,均未核定。

许多准备参加学士后学分班考试的民众,对教育部的决定大为不满,并在网路上串联,组成“多元师资培育联盟”向教育部抗议,七月十三日由亲民党籍立法委员高思博、民进党籍立委林淑芬以及台湾团结联盟党籍立委罗志明等人与教育部协调,教育部长杜正胜承诺国中与国小师资班各增加四十五名招生名额。

多元师资培育联盟召集人苏白梅表示,教育部释出九十个招生名额,无疑是“杯水车薪”、无法有效解决眼前的问题;许多人都表示,他们为了考学士后教育学分班,进入梦想中的教师职业,去补习班考试或是自修已超过一年,抗议学生中,甚至有人准备学分班考试长达三、四年之久,教育部今年突然大幅紧缩教育学分班招生名额,让他们措手不及,投入的时间心血,有如“把一桶水倒入大海”。

教育部面对储备教师过剩的局面,减少师资培育量是必行措施,学士后教育学分班招生名额,也是由教育部参考市场师资需求加以核定,并不需在招生前一年公告招生名额。

不过,教育部储备师资过剩情况下,已受到舆论严厉批判,现在为了解决师资过剩问题而缩减师培招生名额,却又引发民众激烈抗议;多元师资培育联盟召集人苏白梅今天上午在记者会表示,不排除以“血洗教育部”、甚至更激烈的手段,表达诉求。

依照程序,学士后教育学分班是开放给已有大学学位者报考,想要成为正式老师,还需花一年时间修毕教育学分,接着半年实习后,通过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取得合格教师证书,报考各县市的教师甄试,因此就算通过教育学分班考试,仍得经过重重考验,才能顺利成为人人景仰的教师。

尽管考上学分班,并不是得到成为教师的保证书;到教育部抗议的温小姐表示,她不在乎以后是不是会变成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教师”,只在乎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准备教育学分班考试,今年却不能考,如果教育部愿意释放更多名额,就算她以后变成“流浪教师”,也不会再来教育部抗议。

如同洋葱皮一般,当前的师培问题是剥了一层又一层,追根究底,还是社会大众跳脱不出传统迷思。

专门辅导青年就业与生涯规划问题的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科长林裕山指出,台湾社会传统观念赋予教师一职的迷思,是“工作稳定、有寒暑假、待遇不错、享有退休金以及其他保障”,相较于其他行业,传统观念对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赋予极高的评价与尊严。

林裕山说,由于过去师资培育是“一条鞭制度”,考上师范校院或是教育学分班,等于是工作保障,可是随着社会变迁,师资培育多元,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行的观念,也应随着改变。

对许多人抱怨花了许多时间心力准备学分班考试,今年却因名额限制而无法报考,林裕山说,“任何一种专业不一定是学了就非做不可”;他举例表示,例如就读会计系,毕业后未必成为会计师,学建筑的也不一定考得上建筑师,目前社会结构是,“有了证照,未必会有工作”,不但是教职,公务W额也越来越少。

林裕山指出,选择从事任何一种职业前,都必须审视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向与兴趣,过去选择从事教职,往往是基于社会价值以及父母期待,过去被认为是金饭碗的教职,现在已越来越难“端”,在决定从事教职之前,需先跳脱传统迷思,考量自我个性是否适合。

他建议,选择未来职涯之前可以多做考量、多方评估并了解自我形象,青辅会提供免费职涯咨询,供民众预约协谈,“换个跑道,也是一片天”,不论是储备教师或是准备考教育学分班的同学,不妨从另外角度,考虑个人未来职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