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 外资投资中国媒体业受阻于“政治第一”原则

湘灵

标签:

【大纪元8月20日讯】满怀希望到中国媒体市场瓜分一块蛋糕的欧美媒体最近陷入失落当中。因为近日中国政府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将外国媒体进军中国市场的梦想击得粉碎。

  按照世界各国媒体的设想,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市场还处于“空白”,有无穷的开发空间。为了进军这个市场,众多国际著名媒体放下身段,纷纷加入赞美中国的大合唱团,对这个专制政府表示热切的“友好之情”。这些赞美乐响彻世界,中国政府喜滋滋照单全收,并将赞辞译成中文大加刊登。

  这个情节有如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农夫牵着一头驴子赶路,为了激励驴子加快脚步,农夫在驴子的鼻子前晃动着一把青草,吸引着驴子追赶着青草。中国政府这几年扮演着“农夫”的角色,而一些外国媒体则宛如那头追赶着青草的“驴子”,这把“青草”就是给外国媒体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资格。

  然而,就在这些著名媒体等待收获硕果时,农夫又将在驴子面前晃荡的“青草”尽数收回。8月2日,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口号下,中宣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办法”,宣布政府将继续对文化产品进口实行特许经营,对经营单位实行文化产品进口经营许可证制度。该规定涉及面甚广,本文只谈让外国媒体多年热望化作南柯一梦的部分规定。

  该“办法”规定:“原则上不再批准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在境内落地,切实加强对现有获准落地的境外电视频道的管理。采取必要监控手段,有效防止有害节目的侵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市场上销售境外报刊,国内单位和个人向报刊进口经营单位订购境外报刊,须履行审批手续”。其它如“要加强对年度引进版权的总量控制,并对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数量进行限定”等等,就是将这块“蛋糕”的规模大大缩小,这意味着本来就不大的门缝变得更窄。

  众多海外媒体垂头丧气。BBC中文部于8月5日发布消息,说“相对于去年公布的开放媒体市场政策,这些措施显然是一大倒退,使得外国的媒体也失望”──以往BBC一直在宣布中国行将媒体改革,至今还不肯承认这神话是它们营造出来的幻影。

  中国政府从未宣示“媒体要改革”,相反倒是不断宣布要加强控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曾宣布:“有几项标准永远不会更改,即:媒体的角色是‘党的喉舌’,党管理媒体及媒体机构人事,以及媒体依然要承担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 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也毫不含糊地说过:“中国的媒体公司需要按照企业模式展开经营,并要时刻留意保留其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性,并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义务。”

  外国媒体对中国这块巨大的“空白市场”心仪已久。在未得到政府批准之前,他们甚至采用了中国人的一些做法,比如与内地某家杂志合作、购买刊号等等。 2002年1月和4月,第一期和第二期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健康生活》与《孩童时代》,已经用繁体字、简体字分别出版,在内地、港台销售。

  从《新闻周刊》费尽周折在大陆出版的刊物来看,这些媒体并非要去中国实现所谓“自由媒体理想”,只是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新闻出版业里加进了一个内容上毫无新意的品种,从中分一杯羹而已。尽管这些刊物内容与政治丝毫不沾边,但也在2003年3月被新闻出版总署宣布为非法,投资者算是将钱打了水漂。

  笔者绝不反对各国传媒进入中国市场,只反对这些媒体放弃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去迎合专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些媒体在专制者面前弯下了它们在本国政府面前未曾弯下的腰,却没有换得市场,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在中国传媒业里,资本原则只能屈居于第二位,第一原则仍然是政治原则。

  看来,这些媒体只能等待“农夫”再次将“青草”挂在鼻子前,在“青草”香味的引导下,蹄声得得、自说自话地“开拓中国市场”。(华夏电子报)(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湘灵:“保护弱者”的新交通法遭遇的尴尬
湘灵:是人民无情还是政府缺乏道义?
湘灵:政治高压从软硬两手变成了一味硬压?
湘灵:勿拿本国公民做人权人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