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打开心锁 肯纳青年成功了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宜中/花莲报导〕台湾首见针对肯纳(自闭症)青年办理的生活训练课程,目前正在花莲县寿丰乡肯纳园执行,这项课程从引导生活作息做起,再针对肯纳儿不同的性格、特性及障碍设计专属的课程,希望证明肯纳青年仍能透过适当的训练成长,绝非无药可救。

由4个肯纳儿母亲为孩子创建的肯纳园民宿,位于花莲县寿丰乡丰坪村,环境十分优美,目前正针对中度肯纳青年进行生活沟通训练。(记者杨宜中摄)


专家杨思根亲自主持

这项为肯纳儿专办的训练课程,名为“生活沟通训练”,由台湾最早投入肯纳儿早期疗育的前台大教授杨思根主持,针对10名肯纳青年进行适才、适性的辅导课程,从8月起展开相关训练课程,预定在11月结束。

负责经营肯纳园民宿的肯纳自闭症基金会董事林纯慧表示,这项训练是国内让中度肯纳青年在学校教育后,可以在专属园地继续学习的首例。

与一般喜憨儿相较,喜憨儿多数能够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但是肯纳儿却很有自己的个性,对于陌生或是不喜欢的事物会产生排斥,如果放任这种情况不管,他们又会产生退化的现象,因此肯纳青年的训练课程已被重视。

行为模式 回归自然

在这项训练中,杨思根最重视的是回归自然的行为模式与习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最基本的要求,让他们重新面对生命,并教导适量的运动,再从了解个案,给予专属的教导,让他们突破学习障碍。

爱骂脏话 变斯文绅士

虽然这项训练仍在执行中,但杨思根已经观察到孩子们的变化,例如小杰(化名)因过去在学期间遭到排斥,受到老师的责骂,让他“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衍生的骂脏话,对事物及学习存在极大的排斥。现在,他已经像个斯文的小绅士,能在常轨中与人交往。

小异(化名)是一个“活在未来”的肯纳青年,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下一个人生步骤,例如下一餐、下一节课,经过规律及循规蹈矩的教导,他从吃饭狼吞虎咽,到现在已能用心咀嚼,并在吃饭时感谢天地、用心的感受“现在这一刻”。

——————————————————————————-

寿丰肯纳园民宿 自闭儿乐园

〔记者杨宜中/花莲报导〕肯纳症就是自闭症,因许多人将自闭症误解为患者会故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因此财团法人肯纳自闭症基金会引用最早发现并提出自闭症报告的学者“肯纳”为名,希望未来以“肯纳症”来称呼自闭症。

肯纳症是在1943年被发现的一种发展障碍症,人际互动、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的明显障碍,同时也会有反复的、固定的偏好和怪异行为或脾气。简而言之,肯纳儿从小对环境和人、物的知觉就有障碍。

多数的肯纳儿父母都会忧心—“万一有一天我不在了,孩子怎么办?”4个肯纳儿的妈妈彭玉燕、徐玛里、林丽贞及林纯慧则是将这种忧心化成实际行动,在花莲县寿丰乡买下土地,打造肯纳园民宿。3年前开始运作,逐渐扩及对其他肯纳儿及肯纳家庭的关怀。

从原本只是为了4个肯纳儿而建立的专属家园,如今因为肯纳园的运作逐渐步上轨道,关怀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进而由肯纳园民宿发展成立财团法人肯纳自闭症基金会,关怀更多肯纳儿。

财团法人肯纳自闭症基金会会址在台北市大同区库伦街43号6楼,电话:02-25976891。目前设有国小生活技能班,未来还会继续办理国中生活技能班,并希望安排医生、老师到学校,针对肯纳儿解决他们在学习及情绪上的个别问题。

根据内政部统计,民国91年,国内肯纳症患者为3135人,92年为3766人,93年为4562人,去年增至5359人,增加速度惊人。

——————————————————————————-

台湾医界声声唤 杨思根重出江湖

href=/i6/610182150351475.jpg>

记者杨宜中/专访

高龄72岁的老医生杨思根放不下穷毕生关怀的肯纳儿,尽管已经到日本行医,并在日本退休后转往智利买了一座山丘养老,仍拗不过台湾肯纳儿父母的请求返回台湾,在花莲寿丰乡肯纳园又默默的为肯纳儿付出,他就是台湾肯纳儿早期疗育之父—杨思根(见图,记者杨宜中摄)。

民国59年,杨思根在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日间留院治疗部开创了台湾对肯纳儿的早期疗育,当时杨思根才36岁,一步步建立了台湾对肯纳儿早期疗育的制度与标准模式。

杨思根在台湾肯纳儿早期疗育工作已经上轨道后,在44岁那年转往日本进行身心医学相关研究工作。多年前,杨思根告老退休,远赴南美洲的智利买下了一座山头,希望那里养老。

但是,财团法人肯纳自闭症基金会找上了他,在责任感驱使下,他返回故乡台湾,但这次他从肯纳儿早期疗育的领域,转向已经从学校毕业的肯纳青年,要证明经由适当训练,仍能改变成年肯纳症患者。因为每一名肯纳儿都有无限潜能,只要适才适性的教导,便能与正常人生活、沟通,甚至有更惊人的成就。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