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竹风城论坛探讨都市行人环境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张羽良/新竹报导) 日籍旅客中村先生来台长住对台湾环境,尤其行路环境不佳的抱怨引起各界重视,然而事实上全台湾目前除了台北、高雄之外,各县市的行人环境普遍不佳,是亟待改善的问题。全国第一个关注改善都市行人环境的新竹行人优先协会,昨日上午假新竹市风城愿景馆举行论坛,探讨行人环境改造的方向和契机。

新竹行人优先协会理事长陈昌居表示,新竹市的行人环境不理想已是老问题,除了缺乏人行道、骑楼高低不平之外,人行道与骑楼被违规占用的情形也很严重,行人在都市里随时得与车争道,让生命遭受很大威胁。

陈昌居说,鉴于行人路权长期受到漠视,不仅政府未积极改善行走环境,人民也不知道如何争取相关的权益,以致问题每况愈下。本次论坛特别邀请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副教授赵家麟,就都市行人环境改造提出具体可行的方向。

赵家麟表示改善行人环境应先考量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需求,并重新检视都市里不同等级的道路有那些阻碍行人通行的不利因素,再寻求解决之道,如此才能建构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行人网络,让行人在都市里可以畅行无阻。

赵家麟曾在93-94年进行新竹市行人与脚踏车交通事故调查,发现百分之90以上的行人交通事故都发生在宽度超过15公尺的大马路。他强调,城市里的主干线对外地人很重要,因为外地人对环境不熟,不会走进巷弄里,通常都沿较宽的主要马路前进,因此,从主干线着手改善行人环境是建构城市步行环境的第一步。

除了改造主干道之外,人们平日主要的活动范围以生活街区为主,因此社区巷弄可以视为住家空间的延伸,具有休闲、安全的特质,不但可以让老人家散步、孩子们玩耍,也可以安全地走路上下学。

赵家麟指出,生活街区的观念在欧洲已发展2、30年,当地的学者专家提出“Home Zone”(这是我们的家)的观念与主张,并据此发展出许多重要的规范与手法,包括设置路障、车阻、将道路变得弯曲,让汽机车的速度降到15-20公里以下。他强调,改善行人环境并不是要将车子赶出街道,而是将车辆与行人的空间重新检讨,并做合理的分配。

赵家麟说,现在是行人站起来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时刻,而政府部门与民意代表也应该将改善行人环境列为最优先的施政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