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从卖盐到卖“水” 副产品让台盐咸鱼翻身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8日报导】–传统产业新契机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胡薏文台北二十八日电)“台盐的人,都咸到骨子里去了! ”一位在台盐上班超过30年、皮肤黝黑的资深员工表示。这句话是台盐人最贴切的形容词,也道尽台盐人的辛酸。

但是这样的台盐,员工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切入最时髦的行业──卖“水”,而且这个“水”的来源,原本只是制盐过程中的副产品,没想到售价居然比盐还贵一倍以上,同时也卖起让大家“水” (台语漂亮之意)的生技美容保养品。台盐开始朝本业以外发展,才短短3、4年,预估今年非盐品的部分,营收贡献将超过 50%,台盐似乎已经找到转型契机,咸鱼翻身。

“大家都做了一辈子的盐,顶着大太阳巡盐田,皮肤随便搓搓,都可以搓出盐来!”这是台盐人永远的共同回忆,而且盐虽是民生必需品,但永远是开门七件事中最便宜的,而且以前的台盐,就只会做盐,缺乏其他资源,只好更加克勤克俭,难怪台盐人给人的印象,都是标准的“咸”字。

“台盐目前有 508名员工,像这位资深员工一样,在台盐工作超过25年到30年的老员工比比皆是。但是台盐目前员工平均年资是 14.72年,是因为改制公司后,重新计算的结果,台盐员工的实际平均年资,应该在25年以上。”台盐副总经理黄庆如说。

像这样的老企业,又是国营企业,要转型谈何容易? 其中有二个转捩点让台盐员工不得不破釜沉舟,一是台盐民营化后,民国91年,因日照晒盐人工成本过高,而将 5个“天日晒盐场”全数划下休止符,当时台盐虽与“盐民”签有契作合约,但台盐仍有 100多名员工得负责职“巡盐田”,晒盐场划下休止符,这 100多名的员工生计与出路马上成了问题。

另一个迫使台盐不得不转型的重大变化,则是民国91年,正式开放盐品自由化,此后台盐的盐品,不再是“专卖”事业,对这个50多年来,几乎都以卖盐与盐制品为唯一收入的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盐品自由进口,企业与民众对台盐的采购需求势必减少,是非常严重的危机,也驱使台盐不得不另谋新出路。

“台盐想转型,当然还是跟盐脱不了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盐的附加价值,因为盐原本就有杀菌功能,因此最先想到的,就是添加在清洁用品中,例如洗面乳、洗发精、牙膏中,而台盐的产品因为物美价廉,即使不擅长行销,也都因消费者口耳相传,使台盐获得好口碑,奠立日后品牌形象基础。”台盐代理总经理刘中行回忆起当年刚开始试图转型,一路跌跌撞撞的过程时表示。

“但更万万没想到,当年的洗发精、洗面乳洗剂厂,后来更进一步变成专业生技厂,而且所生产的产品,还达到医疗级水准!”

至于台盐卖水,则是另一个故事,刘中行表示,“当时光是卖洗面乳、洗发精还是不够,于是又有同仁把脑筋动到通霄精盐厂的副产品上,通宵精盐厂是抽取海水,透过电解法将海水中的盐萃取出来,除了盐是主要产品,萃取后剩下的海水,少了盐,就变成品质相当优良的纯水,同时根据实验分析,分子团比一般水分子小,仍含有微量海洋元素。”

“原本因为是副产品,免费供应员工洗涤、饮用,但有员工建议,何不装瓶出售,于是大家脑力激荡,就取了个‘海洋生成水’的名字,开始卖水的生意。”

台盐也没想到,海洋生成水一上市,广受好评,由于这是制盐的副产品,必须要先制盐,才有水可包装贩售,而台湾内需市场,对盐的需求没这么高,如果为了包装水,而增加盐的产出,多生产的盐也没有出路……,也许是口碑加上“限量”,台盐海洋生成水供不应求,但是当时的台盐在没为盐找到新出路前,还是坚持不能增加水的供应量。

台盐积极为新增的盐品寻找出路,在外销部分,略有眉目,因此增加包装水的供应,去年台盐光是水就生产了250万箱,平均每天供应近7万箱。而另外台盐更没想到的是,副产品的销路比盐更好,而且单价比盐高出一倍以上! 台盐预估,今年总营收中,卖水的部分,将可提高到 15%,原本看似毫无价值的副产品,居然成为台盐转型的大功臣之一。

而让台盐能够成为几乎是全台湾员工平均年龄最高、年资最深的“生技公司”,其中的关键在于透过美国大厂技术转移,取得生产医疗级胶原蛋白生产技术,而透过台盐“绿迷雅”保养品的行销,让原本价格“高贵”的胶原蛋白保养品平价化,也把台湾的胶原蛋白热潮推上巅峰。这也成就了台盐另一个“水” (台语漂亮之意)事业。

回顾起这一路转型的过程,刘中行表示,台盐都是边做边学,但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在于从不放弃创新与研发,从产品的创新研发,到品牌的创新研发,也是台盐这一路上最大的收获。

台盐的生技路,虽然前年一度不敌激烈竞争,滑了一跤,加上盐品自由化竞争,使得前年仅达损益两平,不过去年起,又力图振作,转向保健食品,去年的获利,马上从前年的每股净利0.06元,冲上1.23元,而今年前 7月每股税前盈余已达0.74元,再经过下半年冲刺,台盐有信心今年可望缴出更亮丽的成绩单。

台盐这一路,被逼着转型,一步步“摸着石子过河”,台盐人“咸”的精神,展露无遗。如果不是“咸”应该不会想到把制盐副产品包装出售,也不会绞尽脑汁,把所有的制造设备与配方结合在一起,对于有限的资源,丝毫不浪费,台盐能够咸鱼翻身,“副产品”绝对是重要的契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