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指数首亮红灯 中国宏观调控面考验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8月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郭萍英特稿)中国最近接二连三推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过,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报告指出,今年六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首次亮起红灯,显示经济发展已经过热,也反映一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不如预期,北京进一步实施宏调的可能性大增,甚至不排除扩大宏调的力道。

根据这份报告,经济整体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不过,今年以来连续五个月处于偏热状态的工业生产指数再次升温,六月份首次亮起红灯,这代表经济已处于过热区域,换言之,宏观经济的发展已经发出警讯。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反映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而预警指数是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目前经济运行的冷热状态,而所谓绿灯、黄灯、红灯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冷热状态显示得更加清楚。

在六月份预警指数的十个构成指标中,经季节调整后有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工业企业利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海关进出口、货币供应M2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七个指标处于“安全的绿灯区”;至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收入等两个指标处于“值得警惕的黄灯区”;但最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工业生产指数处于“明显过热的红灯区”。

据统计,六月份宏观经济整体预警指数为一百一十四点七,较上月上升一点四点,此外,六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品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四,达到近十二年来的单月最高增速。作为与GDP(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指标,工业生产指数近期的诡异走势,引起各方经济偏热的担忧。

事实上,中国这几年经济持续发展,各项数据资料均显示经济火红,包括进出口贸易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准备快速累积、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速攀升等。

学者专家对经济发展是否过热的问题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没有热与不热的问题,也有人认为经济已经趋热,最近一个多月来,经济偏热的声音此起彼落,甚至少数人开始怀疑经济可能过热。

从经济发展“没有”所谓热与不热的问题,到经济发展“趋”热,再到“偏”热,乃至于近日新出炉的“过”热问题,基本上,学者专家的看法大多呼应政府单位的观点,可说是亦步亦趋,极少数不同的声音通常并非主流,却可能是真知灼见。

面对经济火红可能过了头,北京也开始进行宏观调控,先后推出升息、减少利息税等宏调措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增温,甚至一改过去单一宏调措施,变成财政与货币政策并行的“组合拳”式宏调措施,但接二连三的宏观调控措施似乎对火红的经济没有太大的影响。

政府单位对经济情势的看法已由早先的“没有热与不热”问题,再到“趋”热问题,进而“偏”热问题,直至今天的“过”热问题,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报告终于证实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偏”热,而是的的确确“过”热。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上周日“中国经济观察论坛”上曾公开指出,今年六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品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达百分之十九点四,如果下半年还维持这个水准,此一指标全年预估将增长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估算,全年经济增幅将达到百分之十八。即使现在经济没有过热,但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经济过热的情形很快就会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经济发展不断的增温,北京也祭出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显然未能有效抑制逐渐失控的经济发展情势,反映出过去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措施似乎未能有效抑制经济过热的情形,让人有政策总是慢半拍的感觉。

到底是有关单位未能确实有效的掌握经济问题,或者是掌握了问题,却未能“制经济问题于机先”,北京对于当前逐渐失控的经济问题绝不会等闲视之,进一步推出宏观调控措施的可能性大增,甚至不排除加大宏调的力道,以免经济真的失控。

相关新闻
政商环境恶化 美德杰律所拟关闭在华业务
长江第1号洪水形成 中下游持续暴雨汛情严重
中植集团管理人申请248家公司合并破产清算
河北保钓人士宅基地被强占 上网求助引关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