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在旱田打造湿地 水雉生态园区复育有成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杨思瑞台南县2日电)被台南县选为县鸟的水雉,早年因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全台湾族群数量一度仅存不到50只,台南县官田乡水雉生态教育园区经过10年经营后,成功打造一个让水雉得以生生不息的复育环境。

水雉因美丽的身形获得赏鸟人士喜爱,加上习惯在如菱角田等湿地栖息繁殖、踩在浮于水面上的水生植物觅食,得到凌波仙子的美名;台南县官田乡拥有 300公顷左右的菱角田,早年农民在田里工作时能常看到水雉现踪,也叫它菱角鸟。

台南县菱角田多与水稻轮作,冬季种稻、夏季种菱角,水雉在夏天换上鲜艳的繁殖羽,于菱角田中筑巢繁殖;但到了冬天,水雉栖地因菱角田轮作后而减少,往往会出现数量上的折损。

民国87年,高铁路线计划经过官田乡葫芦埤地区,保育人士担心破坏水雉栖地,多方奔走之后获得台湾高铁公司正面回应,在附近向台糖公司租下15公顷甘蔗田设立水雉复育区,并寻求林务局、台南县政府等单位提供经费,协助复育区运作。

在中华鸟会、湿地保护联盟等保育团体不停对外募集志工及认养经费努力下,在这片甘蔗田挖出两座人工埤塘,引用嘉南农田水利会每年三次灌溉用水蓄成湿地,再种植各类水生植物,打造一个让水雉一年四季都能栖息的环境。

民国96年高铁通车后,台湾高铁公司的回馈计划终止,水雉复育区改名为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改由台南县政府统筹规划,朝向对外开放、生态教室的方向发展。经费来源仅剩高铁公司、林务局每年各 100万元、高铁局50万元、及县府 200多万元的配合补助款,现委托中华鸟会经营,维持 3名工作人员编制。

除了园区里的复育工作外,台南县政府从民国87年起也实施菱农奖励办法,只要在菱角田中发现水雉筑巢下蛋,每孵出 1至 2只,菱农可获得 1万元奖励金, 3至4只可获2万元;后来奖励金虽经两次调降,到今年只剩不到一半,但已获得农民们支持,通报的筑巢数量由10年前的 4巢,成长到 226巢。

辛苦耕耘10年来有了初步成果,根据中华鸟会统计,每年都有40至60只水雉在园区里栖息,整个官田地区水雉数量也回升到近 300只;不仅如此,这个人工湿地也造福其他种类的水鸟,成为许多候鸟和本地留鸟的越冬栖地。

水雉生态园区这块在旱田上打造出来的湿地,除了经费不足外,仅依靠每年三次灌溉供水的水源,每逢水库水量不足时还得面临断水危机,运作维持格外辛苦,但努力并未白费;保育人员们也希望园区成为生态保育的活教材,得到更多共鸣,让珍贵的物种都能生生不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