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故宫清明上河图暨宋代书画 惊艳维也纳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月27日报导】物华天宝─惊艳艺术之都维也纳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罗广仁台北二十七日电)“物华天宝: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精品展”在维也纳隆重登场,国际交流展,不免要出动台湾故宫最知名的馆藏之精─“宋画”,加上故宫珍藏、从未出过国门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和明宣宗的肖像画,让“艺术之都”维也纳为之惊艳。

中国哲学崇尚自然,质朴、简约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唐、宋以来,历代的皇室都是书画的重要赞助者,此次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展出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画上还有南宋皇帝宁宗的亲笔题诗。诗文、书法、绘画,三种不同的艺术适切地结合,是艺术创作最高的境界。

由于“宋画”特展“大观”才结束不久,因此这次大尺幅的“宋画”作品都无法远行,而以质美量精的小品画作取代,一共七件,其中以马远的“山径春行”最受瞩目。

以宋朝汴京人文活动为题材的“清明上河图”因为是第一次出国展出,在展品中最受关注。“清明上河图”全长约十一公尺,展开相当壮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为完整呈现“清明上河图”,煞费苦心,特别设计一个独立展出空间。故宫书画处长王耀庭表示,这次出展的清明上河图是“清院本”,也是院藏中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挑选展出“清明上河图”,除了因为是故宫珍藏,也考量四年前故宫文物曾在德国展出,因德奥地理接近,避免展品重复,因此特别请出从未出国的“清明上河图”,要让欧洲人士惊艳。

“清明上河图”代表着十八世纪的民情风土、也代表清代宫廷绘画的高峰。经过三、四百年的保存,这幅画的保存状态良好。

展出的书画部分,除了“清明上河图”之外,还有明宣宗的肖像画,以及他亲笔绘制的“戏猿图”。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书画双全的皇帝画家,“戏猿图”是他的代表性作品。明宣宗这幅画中,一只母猿紧抱一只小猿,小猿伸长手臂与树上的公猿嬉闹,充满天伦之乐。三只猿猴均以工笔绘成,毛皮质感的表现颇为真实,也展现明宣宗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与艺术的表现力。

另外,配合展出精品书画,故宫此次也安排展出一组文具,说明中国文人是用动物的毛束沾墨汁来书写与绘画。文字与书写工具也证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王耀庭说明,今日汉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的铜器铭文。虽然目前考古发掘只找到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毛笔,但从已写而未刻的甲骨文可确定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应该已有了毛笔。

这种书写工具已使用三千多年,在西元一世纪以后,书法发展成为一项艺术品。王耀庭表示,此次展出元代以来的五幅书法,代表五种不同的书体:篆、隶、楷、行、草,它们各有不同的韵味。

毛笔也是绘画的主要工具。文人使用毛笔与水墨作画,藉以抒发情怀。中国书画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甚深,传承远古先民对宇宙,对生命的认知,宋、明时期的学术主流是强调顺应自然的理学。

因此,中国绘画无论是描绘精微的工笔,或随意挥洒的写意,常着重表现自然的生机与变化。王耀庭表示,古代画家并非完全忠实地写景,而是通过记忆默写他观察实景后的认知。他指出,古人运用流畅灵动的线条、笔触,在画纸上适切地铺排疏密、虚实,掌握刚柔、枯润,藉以描述心中丘壑的生动气韵。现代人可以透过这些古代书画,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