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专访》林向恺:马再不认错 葬送台湾奇迹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月5日讯】主权国家前提 经济必须自主

自由时报记者邹景雯/专访

新的一年,台湾政经情势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台大经济系教授林向恺针砭指出,马政府不能只追求经济成长率,更要创造工作机会;要有效改善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不能只对大企业有兴趣,必须关照工作机会不比大企业少的中小企业,并且发展内需产业。他警告,马英九若不调整错误的治国方向,台湾的经济奇迹与政治奇迹将会在他手里被葬送掉。

记者问:当前台湾经济面临的问题,政府归因于国际大环境不佳,你如何看待?

林向恺:国际景气影响当然有,但是看股市,马英九最重视股市,跌幅在亚洲四小龙中我们与香港差不多,比星韩日甚至欧美几个金融风暴的主要来源,我们算重;国内投资率,我们在亚洲四小龙最后,失业,也是四小龙最后。有关国际因素,台湾在第一波金融风暴其实受伤不严重,严重的是太依赖中国,所以欧美整个经济衰退才影响到台湾,因此症结在马英九对台湾整个发展方向出了大问题。

不论李总统或陈总统,他们的治国方向都有一个大目标,台湾要发展最后是要“自由”,自由在拉丁文与独立的意思一样,就是我有能力依照我的意愿来做各种选择。我们来看个人,工作不确定,所得不稳定,失业率超高,现在估计是四点六%,但若把无薪假、兼职、退出劳动市场者计算,大约有一百到一百二十万人,这已经让很多人在这一波中经济地位衰退,这一衰退,他就没有能力做消费选择、个人能力投资,工作选择也受到限缩,这是马英九在本年度给台湾人带来最大不幸福的第一件事情。

其次,台湾经济现有两大危机,太依赖中国、太依赖进口能源,台湾未来要在经济上有自己的路,绝对要维持一定的经济自主,政治经济学者克许曼一直在讲,一个领导者除了要读马基维利的君王论,他更要了解经贸自主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条件,但是马英九一上来却对中国一再开放。

从九九年开始到2007年,不管民进党政府讲有效管理或积极管理,事实上他没做好,致使投资中国占GDP的比重由零点五%飙升到二点六一%,前朝的经济官僚与现在的政府都强调效率,但这效率是部分厂商的效率,整个经贸大量依赖中国之后,问题来了,这会压缩厂商在地转型的意愿,因为他没有压力,转去中国积极布置,同时对外投资七、八十%集中在后进国家,对外投资在先进国家相对就少,这也在四小龙中算低的,这样就无法透过对外投资来取得新生产、新产品,于是旧的工作机会流失很快,新的工作机会增加很慢,一来一往,台湾的失业率在二千年以后更为严重。

这说明政府对外投资太放任,阿扁时代与现在的马政府强调自由,但其自由是放任不管,因此产业外移是没有秩序的,不管有没有需要外移,你全让他外移,导致今天台湾工作减少这么多。

过去七年因为这种放任,四十%的台湾民众其可支配所得是负成长,他的那份自由没有了;现在马英九一上来,对十二吋晶圆厂、资金外流更不管制,使得更为依赖中国,过去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全球化,现在则是中国是台湾唯一的希望,所以你要靠他的观光客,什么二十亿美金来购买,好像台湾的经济非中国不能救,这让我们的经贸自主大大打折扣,国家主权真的就会出问题。

问:但是马英九认知刚好相反,他说过去是锁国,造成经济衰退,所以他要修正错误的路线来救经济。

只追求GDP 却被中国锁住

林:他们最喜欢讲日本、古巴,锁国是完全断绝对外国的经贸人员商品资金一切的来往,但是你看数据有吗?如果过去是锁国,现在只要开放就可以解决问题,开放若是百利无一害,那不必等到他!李扁时代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做管理?就是他们知道这只对特定厂商有利,对在地转型的厂商却是一打击,这些年已有二百万人被迫到中国工作,开放对二千一百万不可能在中国工作的人,也是一打击。一个政府必须在安全、效率、整体、个体间维持平衡,马英九听到企业界与蛋头说锁国,也跟着说锁国,但你治国是要去看资料,个别利益不等于全体利益。

问:国民党还有个说法,指今年各国的经济成长预测哪个比中国高?故而我们为什么不与之连结?

林:中国的七%、八%,与亚洲四小龙比都很高,但是要和他自己比,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才说2009年是中国非常关键的一年,现在多数看他会低于八,一低于八,他过去所有分配的问题、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被高成长所掩饰,现在都会出问题,这时你还要与之紧密连结?尤其中国是独裁国家,会以台湾问题来化解其国内问题,我一再讲发展是为了维护自由,结果你现在的发展是为了减损自由,让你未来没有选择权利,必须要被中国锁住,依照中国意志在走,我宁愿选择是二%、三%的经济成长,宁可不要五%、六%,因为增加的部分代价太高了。马英九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中国的问题,这些现在不是没有发生,都正在发生中。

问:马英九又说经济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是在解决过去八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怎么可以只怪罪上任7月的他?

林:阿扁二千年上台时也在解决前朝问题,例如九七、九八年的不良债券,因此有第一次金改,政府是延续的,政府要做的是让我们的景气正常运作,但是马英九上台后,这个号称史上最强的财经团队,过去八年基本上是在一个空窗期,他没有办法感受到现在台湾的经济问题与他们当年执政时已经不一样,所以他才会提六三三,以为经济成长可以解决问题,他应该去了解阿扁遇到的问题,经济有成长,但是因为投资集中在后进国家,使得经济成长率、出口成长率与薪资所得成长率或工作机会成长,这三者已经不是等号关系。

在七○、八○年代,我们出口的是劳力密集,只要我们产品有竞争力,出口就会增加,出口带动经济成长率,这时厂商为了有更多出口的商品,要用比较高的薪资来雇用,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上述三者是等同的。到了九○年代,我们的全球化是以中国为主体,马英九说中国是我们最大的顺差创造地方,出口增加是因为我们厂商投资中国所需要的半成本、机器设备,也带动了部分的经济成长率,在过去十五年来,这两个数字都有增加,但是台湾民众的薪资是没有成长的,工作机会愈来愈少,还加上一堆外劳,所以现在的新问题是,不能只追求经济成长率,你更要创造工作机会,对产业外移一定要做适度的管制。

问:要创造工作机会该怎么做?

林:第一,过去在七○、八○年代我们中小企业的活力很强,政府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照度没有太大差异,但自九○年代起,我们好像特别关注大企业的经营环境、投资条件,其实政府应该多鼓励中小企业与微型企业的创业,他们的产值不大,却可以创造很多工作机会,这些原来是台湾经济成长的动力,但是政府现在推出的方案,对于他们需要的资金、知识与能力的不够,有没有提供协助?同时创业的过程依旧程序繁杂,政府有没有处理?这些产业也许一千家中存活率不多,政府可能会有一些风险,但是能存活下来的,其创造的工作机会其实不比大企业少。

协助在地产业 才能创造就业

其次,现在的年轻人初入职场后无法顺利找到工作,失业率非常高,高学历失业率更高,政府应该协助厂商雇用这些人,让他们学习职场伦理与企业需要的技术,让劳雇双方相互认识。

第三,马政府一直还相信出口可以带动经济成长,若我们的在地产业无法转型,你的出口还是虚的,因此政府应该要去导正,或利用国发基金去协助厂商前往欧美取得新的生产制程或新产品的生产到台湾来,增强竞争力,这样才会创造工作机会,国发基金一定要严格限制去中国投资,因为目的在协助在地产业转型,而不是鼓励厂商去中国创造就业机会,这是两回事。

现在在台湾的中小企业经历过在地转型,还算有竞争力,但他们现在因为环保法规、互补性外劳取得不易、在地转型的资金问题,这些政府要协助,否则一关厂,又是一波失业潮。

更重要的是,这些中小企业的产业链现在还完整,若政府疏忽,让他们倒闭,产业关联性会破坏掉。我感觉马英九与刘兆玄对大企业比较有兴趣,这是一个大问题。

台湾靠出口来带动经济成长的依赖度要下降,要发展一些内需产业,例如发展替代能源,成本高大家都知道,但也是个机会,丹麦、西班牙都在陆续发展,都有商机可言,可以输出,也创造国内工作机会;又如医疗照护,人口老化下有其发展为内需产业的价值。总之,工作机会一定要创造出来。

问:如果马政府不听取外界诤言,继续这样下去,后果会如何?

林:EIU最近的发布,把台湾的GDP成长率调降为负的二点九一,因国际环境这或许见仁见智,但对台湾政府与人民最大的羞辱是,把台湾列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十个国家之一,以前台湾哪可能与这些国家放在一起,这说明对于马的治国能力,不只是国内,国外已经有声音出现。

IMF也说台湾民间企业获利将衰退十%,美国这次受创这么严重,他还有成长,这问题在哪里?

即兴政策充斥 财政会很糟糕

假如马英九继续无法了解到他治国的问题,包括认知问题的能力有问题,没有严肃的面对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哪里,应该利用过年的时间好好去总检讨,假如还是照过去的,没有办法让人了解他对台湾的人才、资源、技术具备创造管理的能力,他会让台湾的主权因经贸无法自主而丧失掉。

马的财经团队基本上有问题,都是即兴式的,今天想到就做什么,你想到的,民进党也想得到,比较他们短期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业方案,都很类似,但是国民党骂民进党没有人才,民进党的执行力却比国民党强,国民党到现在给人的感觉,如立即上工,都是讲讲,但是执行效果如何?都没有。造成预算用掉了,却无效果,将来财政会一塌糊涂。

台湾有八○年代的经济奇迹,九○年代的政治奇迹,马英九若不调整,这些都会在他手里烟消云散,这将是对台湾的最大伤害。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