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终止滥杀 台大校园社区TNR计划奏效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5日报导】台湾好样青年故事系列(11)(中央社记者汪淑芬台北15日电)中华民国关怀生命协会协助台大怀生社,以TNR(Trap捕捉、Neuter绝育、Return放回)方式,有效减少台大校园及周边社区流浪猫狗的数量,经验值得推广到其他学校及社区。

流浪猫狗可能原本是受宠的家猫或家犬,也可能是从出生就在外流浪,多半因脏臭,有些甚至有攻击性,不讨人喜欢。

由于大学校园多半采开放式,是流浪猫狗喜欢出没的地点,台大以往也采取最快速的方法─通知捕狗大队捕捉,但却愈捉愈多。

5年前,一对姐妹流浪狗“荷包蛋”及“胖黄”以台大校园为家,学校曾试着请捕狗队抓狗,但从未成功过。台大怀生社观察,“荷包蛋”聪明又机警,“胖黄”较不灵光,但总跟着“荷包蛋”行动。捕狗队第一次补捉失败后,两只狗的防御心又更强,捕狗队的人还未下车,两只狗早就逃之夭夭。

台大怀生社前社长郭璇说,5年来,两只姐妹流浪狗每年都受孕生小狗,制造更多流浪狗。而补狗队补捉到的都是小狗,对两只流浪狗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任这两只狗继续在校园内繁殖下一代。

在中华民国关怀生命协会协助下,怀生社采用TNR方式解决问题。“荷包蛋”及“胖黄”被列为TNR的第1个对象,在诱捕第10次失败后,一度让学生们感到无奈,后来因发现“荷包蛋”在水沟内怀孕生子,学生在母狗外出找食物时,将出生的小狗放入诱捕笼,母狗进入诱捕笼找小狗时,才成功被“逮捕”。

实施TNR的主要目的,是以人道方式让流浪猫狗不要再制造下一代,完成绝育后就会放回原本生活地区。

为方便辨识,做绝育手术时,顺便在耳朵剪一小缺角。台大校园面积广大,在校园内的流浪猫狗分布在好几个区域,各有各的地盘。学生会记录猫狗的出入习性,并选择适当时机诱捕,有时要拂晓出击,有时得暗夜行动,几乎很少是一次就成功,通常流浪猫比流浪狗容易诱捕,但数量也较多。

有些流浪狗相当聪明,捕捉行动有如人与犬的斗智大赛。有一次,学生在学校一处工地发现还未绝育的流浪狗“瘦黑”,事先将工地周遭全部围住,但仍扑了个空,后来发现“瘦黑”挖地洞逃走了。

怀生社成员说,TNR强调尊重生命,在捕捉方式上使用不会伤害动物的器具,优先用诱捕笼,让流浪动物为了吃食物自动入笼;对不进笼的流浪狗,有时辅佐麻醉吹箭,但不是每只流浪狗都适用,有些流浪狗闪躲的速度比人类追赶还快。

TNR在欧美推行已久,但在台湾还是很新的观念,台大怀生社不只对校园内的流浪猫狗做TNR,还到学校周遭社区和社区志工一起推广,现在无论校园或周遭社区的流浪狗约有一半完成结扎,数量稳定控制。

台大总务处每个月也记录校园发现的流浪猫狗及TNR的数量,近2年来,校园内流浪猫狗的数量渐趋稳定,台大怀生社还将TNR工作范围延伸到校园周边。

台大总务处事务组还特别在网页上,公布“台湾大学校园流浪动物管理做法”,以及每个月校园及周边做TNR的流浪猫狗数量,除有助学校教职员生了解台大解决校园流浪猫狗的做法,也希望嘉惠遇到同样问题的学校。

不过,不是人人都可接受这样的观念,其中,对流浪动物成见已深的人,根本不愿去了解TNR的理念,只要求将眼前的流浪猫狗带走。所幸,台大附近居民很多是军公教人员,大多能认同TNR的理念,也有不少热心民众协助诱捕。有民众说,维持环境清洁和环保,与尊重动物生命应可并行不悖。

也有一些超级有爱心的人,为不忍动物流浪在外,尽力收养。中华民国关怀生命协会前理事长林雅哲,说,有一位老婆婆的想法很单纯,她认为流浪猫狗很可怜,尽一切可能收养,目前收养400只,已到她收容的极限;但除提供被收养的狗食外,它们居住的空间却很狭小,境遇比在外流浪还悲惨,有如另一种虐待。

林雅哲也是协助台大怀生社推广TNR的指导老师,他认为,TNR在台湾不普及,是因为多数人不了解。依据保守估计,台湾目前约有16万只流浪狗。

他说,扑杀流浪动物看似解决问题,却只是暂时性,因为捕捉流浪动物的人力有限,未被捕捉到的流浪动物会继续在外繁殖,即使一个地区的流浪狗被捉完,一段时间后,其他的流浪狗又会进入占据地盘。

因此,林雅哲相信,台大的TNR经验如果能推广到更多学校社区,台湾就不会有无止境的流浪猫狗问题。

另一方面,林雅哲也提出TNR下一步的“社区共生”观念,也就是思考如何让民众接受流浪动物的存在,“让人类与动物彼此的生存权都受到尊重”。

有些爱心人士希望社会大众对流浪动物要有爱心,林雅哲认为,爱心不应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提倡把流浪狗当作路人一样,在没有骚扰或攻击任何人的状况下,都要尊重它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中华民国关怀生命协会协助台大怀生社,以TNR(Trap 捕捉、Neuter绝育、Return放回)方式,有效减少台大校园及周边社区流浪猫狗的数量,经验值得推广。(中央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