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无肉日碳足迹350游行 全球减碳零时差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16日报导】减碳帮帮忙系列报导(11)(中央社记者刘光莹台北16日电)全球元首齐聚哥本哈根思减碳大计,台湾民间也引进国际潮流,包括计算“碳足迹”、推行“无肉日”、发起“350”游行等,盼唤起民众危机意识,促成实质减碳。

长期茹素的作家苏小欢,是台湾“周一无肉日”行动的发起人之一,他与生态摄影家徐仁修、主妇联盟基金会董事长胡雅美9月在台北召开记者会,倡导“每周一天不吃肉”。

据2009年世界银行报告,畜牧业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总量60%,其来源是牛只、牛粪,而甲烷对地球暖化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72倍。经济发展带来肉食消耗增加,畜牧业兴盛助长地球暖化是不争的事实。

前披头四成员保罗麦卡尼 (Paul McCartney)也在美国发起“周一无肉日”。苏小欢说,当时在台湾发起时,并不知道这已经是国际趋势,后来决定把台湾的无肉日也定为星期一,希望借力使力,让诉求更广为人知。

“每个台湾人每年只要有3天不吃肉,可减碳20万吨,工业局年度的15万吨减碳目标也可以达成。”苏小欢说,比利时的根特市(Ghent)已于今年5月规定每周四为“无肉日”,台北市议会也正在规划成为“周一无肉城市”,可望成为全球第2。

大家每天吃的食物与碳排放有关,“碳足迹”指个人、团体或国家的日常活动或产品制造过程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进口食品的碳足迹一定比本地食材高,已有不少国家设计碳足迹标章,协助民众选择。

199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食物里程”概念,指食物由生产端送到消费者手上经过的距离。食物里程愈高,代表食物经过漫长运送,交通工具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愈多;相反地,愈是当地、当季的食物,食物里程愈低。

台湾地球宪章联盟执行长颜美娟说,“土地孕育出的食物,最适合当地人食用”。台湾物产丰富,美食不需远求,建议民众在地消费、尽量吃当季农渔产品,不只能帮助台湾的小农,而且食物里程低的食物不用保鲜、防腐等加工手续,运送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也较低。

今年的12月12日是全球抗暖化行动日,全球数千个团体,选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进行期间走上街头,表达对暖化的忧心,台北街头也不孤单。

来自苏格兰的英语教师Alec和Lynn,在网路发现全球上百个国家串连发起“350”活动,呼吁全球注意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若超过350ppm(百万分之一),将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今年10月在台北发起“350游行”,号召上百人上街排成“350”字样,与全球行动者串连。

两人与环保团体在12月12日又发起聚集数百人的烛光晚会,Lynn认为,经过10月的活动之后,台北已经有愈来愈多人了解“350”的诉求,希望聚集更多人关心暖化问题。

来自德国的交换学生罗婷 (Nora Nording),日前参加环保团体“我爱能源税”快闪行动。她认为,全球暖化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重大议题,“快闪”形式可吸引更多人注意,把议题带进民众日常生活,而非只在会议桌上谈论。

此外,1970年4月22日发起于美国的世界地球日,展现惊人草根力量,明年将届满40周年。台湾环境资讯协会主编彭瑞祥说,当年美国国会在压力下通过“清洁空气法”等环境法案,美国也成立环境保护署。1990年,地球日变成全球性活动,当天共有141国、超过2亿人参与游行示威,环境运动成功吸引全世界目光。

彭瑞祥今年9月率领“绿世代青年团”参访位于美国的世界地球日总部,希望让台湾青年和国际接轨,环资协会也希望明年的世界地球日,能号召台湾关心环保的青年和团体共同对政府施压,呼吁台湾自愿承诺加严减碳标准,履行地球公民责任。

全球暖化议题正夯,民众若能持续以自己的方式关注暖化,一己之力也可累积成庞大的改变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