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家庭代工再现生机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刘荣/专题报导)台湾景气冷飕飕,工作难找,六、七○年代,在台湾兴盛的家庭代工再度成为就业市场新宠,物换星移,“客厅即工厂”的场景再现,为了和人力成本更便宜的中国代工业抢单,二度就业贴补家用的婆婆妈妈们,得靠更精致的手工、“说到做到”的配合度,才有机会赚到外快。

“效率快、配合度高,手工细,比人力品质,台湾还是有一定优势。”从事代工批发中介逾20年的林先生说,早年家庭代工的主要成品都是外销出口,现在这些产业全数都外移了,留下来的产业,能发派到家庭代工的订单量,只能说是“零星仔”,但即使如此,景气不好时,还是有一堆人抢着做,“闲着也是闲着,加减赚,卡 散啦!”

走进中和工业区的龙冠纸器公司厂房,堆高机不断把两层楼高的硬纸盒成品送进货柜,铁门旁的客厅,17、18个工人,有欧巴桑、待业青年、外籍配偶,忙着赶着一批有声书CD进盒装箱。

除了2、3名正职干部外,工厂客厅里几乎都是领时薪的家庭代工一族,捱过年初最寒冷的景气寒冬,这里的临时工靠着约90元的时薪,一周做5天,一个月大约可领到近2万元的薪水。

像龙冠这样的包材工厂,附近少说还有100家,都有不同生意门路,但一样的是,工厂客厅里,都有一堆人忙着做手工;老板张云伍说,这几年撑下来的印刷厂同业,都有各自生存之道,虽然撑得辛苦,但还是养活了很多家庭,替政府解决不少社会问题。

忙着操作压模机的黄女士,曾在小公司做过会计,后来被资遣,50岁的她找不到工作,但还有一双巧手,她说,“这几年工厂最常做的代工就是手机外盒,一个内盒要弄出16个折角,没办法用机器,只能靠人手,加贴条码、商标,完成一个最快要一分半钟,但白纸硬盒一弄脏就毁了。

“有时候上包的印刷厂临时下单几万件,3天就要交货,大家卯起来加班,但现在这种时机,有班加,大家就要偷笑。”黄女士感叹,“加了几天,可能下礼拜要休3、4天,也说不定。”张云伍说,上游业者信得过我们赶出来的成品,小的订单,宁愿多花3、4成的成本,才会来找我们,但大的订单,多数人还是去找“对面的阿陆仔”。

资深中介代工厂商林先生说,台湾家庭代工市场还有一线生机,都是靠中小企业强韧的生命力,业者靠内销市场、新兴产业夹缝中的商机活下来。

例如国内高档品牌时装的车工、缝线、串珠,都必须仰赖人工,以他发包的利润为例,代工的欧巴桑,一件可以赚250元左右,一个月做4、50件,“养活自己,甚至给孙子零用钱都不成问题!”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