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两国论后 台退出海峡中线以西领空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2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许绍轩/专题报导)今年是两国论发表的十周年,1999年7月台湾海峡陷入一九九六年飞弹危机后的高度紧张,双方战机在海峡上空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在美国的强力介入下,台湾空军被迫放弃海峡中线以西的领空,丧失半壁江山。

美国强力介入 我失半壁江山

1999年7月4日,李登辉前总统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提出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的谈话,中国也毫不意外地采取强硬军事回应,海峡上空战云密布。

当年曾任重要职务的退役人员指出,与一九九六年飞弹危机不同,1999年是两岸空军实力最悬殊的年份。台湾的IDF、幻象机与F-16等二代机陆续服役成军,且配备剑二、云母等视距外中程空对空飞弹。而中国空军新购Su-27虽服役但尚未形成战力,仍以歼七、歼八II等落伍战机为主力机种,不是我方对手。

领先对岸空防 当年达到巅峰

因此,姑且不论两国论的内涵,在有军力为后盾的情况下,空防胜算操之在我,1999年确实适合提出两国论,时机点不算差。

退役飞官说,虽然美军早就提出海峡中线,但在1999年之前台湾并不承认这条界线。当时台湾领空的最西疆界为福建沿海陆地起算,向东延伸十五浬的海面上空。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战后,四十年来双方战机都以此为巡航界线,也有“你不出海,我不进大陆”默契。

默契首度被打破是在一九九六年飞弹危机,国防部长陈肇敏当时是空军作战司令,中国军机当年虽然敢出海,却不是飞入台湾海峡,而是在海峡南北开口处出海飞行摆出姿态,由于不是在海峡上空,对台湾威胁不大,我方仅保持监控。

1998年中国军机出海将近五百架次,都在沿岸附近飞行,未深入海峡中心。但1999年7月中旬开始,中国军机以一般小兵力在海峡中线之西侧巡航,摆明蚕食领空,沉重的压力落在空军每年夏秋两季,派驻到澎湖马公的IDF中队身上。

据飞行员回忆,以IDF的战力,当年中机绝对有去无回,中国飞行员也很清楚是自杀任务,几次都从无线电监控到他们与地面联络的内容,由于不知道何时会被击落,他们声音明显颤抖。

台湾为何高度自制不对侵入中线以西的中机采取行动?据指出,美国政府眼见中国战机坚持飞中线,而台湾战机一副要打绝对奉陪的模样,再加上双方已发生多次空中接近,若不介入迟早开打,于是紧急出面仲裁。

中方一再挑衅 战争一触即发

知情人士说,参谋本部派员前往美国开会,美方高层认为两国论可做不可说,说出来引发紧张是台湾的不是,要求台湾不得采取军事回应,并把空中巡航范围限缩到中线以东,否则美方也会对台有所回应。我方逼不得已只好同意,参谋总长唐飞将此命令传达到作战部门,台湾正式丧失海峡中线以西的领空。

而这位参与会议被迫接受丢掉半壁江山的将领,在危机结束后一段时间便打报告退伍,成为代罪羔羊。但可想而知,几乎所有飞行员都不满于我方没打就让出一半领空,认为太丢人。面对基层的反弹,当时的空军总司令陈肇敏为此还巡回部队安抚,以免擦枪走火。

确立中线后,危机仍未解除,中国军机依然频繁飞往中线,马公中队的十二架IDF战机经常紧急起飞,飞行员劳顿不堪。为避免中“疲兵之计”,便不再按惯例跟着对方起飞,而是当中机巡航结束准备返航时才起飞。

由于台湾始终没有收回两国论,中方则持续以军事施压,除了空中兵力,地面部队也在福建集中,一直到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死伤惨重,中方顾忌国际舆论才放松军事压力,但中线以西非我所有已是既成事实。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