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木雕半世纪 三义创作工艺美学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张勋腾/专题报导

苗栗县三义木雕名闻遐迩,样式多元,没有明显的流派之别,主要是以年代区分。三义木雕从日治时代、美军驻台、能源危机、台湾经济起飞、三义交流道开通活络内需市场,到如今的多元化创作,半个世纪以来,是台湾最大的木雕工艺聚落,“三义”也是台湾木雕的代名词。

在民国30~40年代,台湾西部山线与海线的雕刻风格,在三义乡交会融合,成了第一代木雕师傅的创作特色,他们运用传统技法,以花鸟、人物、动物及传统故事做为创作题材,作品大量销往日本。

二次战后,随着美军驻台,国际记者以新奇有趣的观光角度报导三义木雕工艺,让三义木雕声名大噪,也开拓消费市场。

为了迎合美军的喜好,木雕师创作许多与天主教、基督教有关的圣母、基督,及耶诞老人、美国大兵、美国国鸟老鹰、大烟斗等工艺品,三义木雕进入产业起飞期。

5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复苏,三义木雕产业达到颠峰期,当时的木雕工艺店栉比鳞次,许多三义乡青年都投入木雕创作,“只要刻得出来,就能外销日本。”

国际知名的雕刻家朱铭也是苗栗县人,三义木雕多少受到朱铭的影响,后来也改走乡土题材的寻根创作路线,用雕刻刀记录工商发展中消逝的民间文化与精神,且开始在作品上落款,例如邱仕福、沈培泽、刘明源、庄清勋等20名木雕创作者,他们都是三义木雕黄金年代的佼佼者,也是今日三义木雕的中坚世代。

三义木雕博物馆长蔡锦旺表示,现在的三义木雕已呈现多元化的创作内涵,将传统题材赋予更精简的意象,着重在精神层次的抽象表现,或用创作来反映社会议题、记录心态的变迁,三义木雕已从传统工艺品,转换为生活美学的心灵艺术品。

  ‧ 木雕半世纪 三义创作工艺美学 ‧ 创作人推动…打造木雕重镇 ‧ 补人才断层…奖励学生加入(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