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原住民學童有機會人人學琴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0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 1月 30日報導)音樂能陶冶性情,還有一個說法是[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但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送孩子去學音樂。在台灣中部偏遠山區卻有一所原住民小學的學生能夠人人學習小提琴,而且人人一把小提琴,全校學生日前還舉行了小提琴演奏會。這是台中縣和平鄉博愛國小第一次在校內舉行發表會。

美國之音趙婉成和平鄉地震災害至今仍然可見

*和平鄉多次遭逢天災*

這所小學位於橫貫公路的偏遠山區內。過去10年裡,和平鄉遭逢九二一大地震,和兩次嚴重水災,原本青山綠水的好家鄉變成全台受害最嚴重的所謂[明星災區],家園被毀加上工作難求,許多居民不得不離鄉背井,博愛國小校本部和分校的學童人數連同幼兒園在內也僅剩80多人。1月22號這天,是學童們的大日子,因為他們才學習了4個月的小提琴就可以舉行發表會了。

* 全校學童以原住民為主*

美國之音趙婉成博愛國小校長林伶惠

今天上台的是二年級到6年級的所有學生。博愛國小校長林伶惠對美國之音說,該校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原住民泰雅族 (Tayal),其他還有阿美族,布農族,以及極少數的漢人學生。博愛國小實施的全校小提琴教育補充了學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林伶惠校長說:“幾次的天災使家長失業,所以我們學生的社經背景和家長職業屬於比較低落的,留在家裏的有很多都是隔代教養的,有時家庭教育功能不彰,所以學校就相對取代一些家庭的功能。”

*音樂教育對原住民學生別具意義*

美國之音趙婉成小提琴教學項目發起人 邱垂堂 教授

小提琴在很多人眼中是個貴族樂器。博愛國小的學生不僅可以免費學琴,而且還能夠人人一把小提琴。每天學生們背著提琴上學去,小提琴就像是鉛筆一樣,要用隨時都有。林伶惠校長說,這項教學計劃是由音樂教育家邱垂堂教授引薦,從而得到了完整的師資和教材,企業家劉興榮的財力贊助讓所有學童都能有樂器學習。邱垂堂教授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原住民小學推動音樂教育特別具有意義。他說:“原住民的小朋友很有音樂性,他們對音樂的感覺非常敏感 ,第一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講可以讓小朋友潛力發揮。第二, 這個地區部落的社區環境,經濟以及社會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對那些小朋友來講他們幾乎不知道明天怎麼過,藉著這個機會學習樂器讓他們有自信心,讓他們對未來有希望,這是一個希望工程。”

* 小提琴教育得到企業家贊助*

美國之音趙婉成劉興榮和家人

幾十位小學生專注的拉琴,架式十足,真看不出他們才學習了4個多月!為學校捐款的企業家劉興榮帶著家人特地趕來欣賞這場發表會。音樂會上劉興榮的笑容沒有停過。
“只要有開始就會有成果。捐錢是小事,校長和學校老師的用心才讓小朋友是真正的受益者。任何一件事情的推動沒有靈魂人物說實在的再多錢還是沒有辦法。當我看到這個成果時,我內心的高興比任何小朋友的高興,比任何師生的高興是更多更多的。小朋友只要能激起他的興趣,只要有任何一點收穫,就是我們最大的貢獻了。”

*孩子學琴後進步很多*

看著小小音樂家的模樣,最驕傲的莫過於是家長了。擔任家長會長的陳勝國說:“我覺得滿感動的啦。在那麼短的時間裏把提琴拉得有模有樣。我希望這個(項目)能延續下去的,也可以實行在每一個原住民的部落,不一定只在我們和平鄉。(記者):你覺得你的小朋友學了以後有沒有甚麼改變?陳:改變滿大的呢。平常有時候會打打電腦(遊戲),現在回去的話就是拉小提琴。不只是我的小孩進步,全校每個有拉小提琴的孩子都在進步當中。”

*校長和全校師生一起學拉小提琴*

美國之音趙婉成博愛國小學童背起提琴上學去

為了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琴,校長林伶惠和老師們全部[下海]學拉小提琴。老師們也會在下課時間跟學生一起練琴。林伶惠發現,一個學期的音樂教育已經給學生帶來許多改變。林伶惠說:“琴技進步之外,我覺得我們小朋友在氣質上也進步很多。很多好動的小朋友也能動靜自如,不會有時候非常調皮。上課時會警惕自己,拘束自己,他們聊天的語言除了一些生活上的瑣事以外,也會有一些音樂的語言。  ”

*學了小提琴覺得自己有氣質了*

六年級的陳惠婷因為學校的教學計劃才開始接觸小提琴。她說,以前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拉小提琴,更不要說是參加發表會了。陳惠婷說:
“ 很緊張,但又很高興。  就是感覺(自己)比較有氣質;其實大家都一樣。”

*希望音樂教育得以永續*

 一首一首曲子演奏下來,學生們好像不那麼緊張了。孩子們真誠的拉著琴,他們的弓法整齊,琴聲洪亮,這樣的場面讓人感到震撼。遠從外地不辭辛勞前來博愛小學教琴的老師們功不可沒。林伶惠校長和邱垂堂教授都希望學校能得到更多的贊助,讓這項音樂扎根的希望教育工程得以繼續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