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國政府控制通貨膨脹半心半意

胡少江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10月23日訊】兩天前,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佈分別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零點二五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百分之二點二五提高到百分之二點五;一年期貸款利率由百分之五點三一提高到百分之五點五六。這是中國政府三年來第一次提高利率。這一舉動表明,中國希望通過有節制的貨幣政策變化,將經濟政策的重心由刺激經濟增長轉向控制通貨膨脹。

根據國家統計局昨天公佈的今年前三個季度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看,通貨膨脹的威脅的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主要矛盾。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九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了百分之三點六;與今年八月的價格相比,更是上漲了百分之零點六,換算成年通貨膨脹率便是百分之七點二以上。這個上漲幅度多年罕見,更是中國的低收入民眾所難以承受的。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在解釋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的高通貨膨脹率時強調了兩個因素:一是 「翹尾」因素,也就是說,因為去年的價格指數表現為「前低後高」,因此在統計上使得今年的價格指數顯得更高一些。這種解釋實在太過牽強。除非中國政府將通貨膨脹看作是一種常態,否則沒有任何理由將去年的低膨脹率看作為今年高通貨膨脹的原因。中國政府承認的第二個通貨膨脹因素便是今年新出現的價格上漲勢頭。至於今年出現的價格上漲的背後原因,國家統計局的發言人卻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價格的波動反映了市場的供求關係,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用更簡單的話來說,中國的通貨膨脹是中國政府過量發行貨幣的必然結果。多年來,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大大高於經濟增長對貨幣作為一種交換手段的需求。其表現為每年的貨幣發行的增長速度都是兩倍、甚至三倍於經濟增長速度。由於政府具有貨幣發行權,過量的發行貨幣實際上是政府侵蝕民間財富的一種手段。尤其是對於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中低收入者而言,由政府過量發行貨幣造成的貨幣實際購買力的下降是對他們的無理剝奪。

中國政府的人民幣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對中國的通貨膨脹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時期以來,美國政府實行的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了美元的持續走低。此舉對於保護美國的就業機會、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這也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等重要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而中國政府實行的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使得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商品價格高漲,推動了輸入型通貨膨脹。這樣做等於是在用更大範圍的低收入民眾的經濟損失對出口產業進行補貼。

有鑒於這些通貨膨脹背後的真正原因,僅僅調整利率只是一種半心半意的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中國政府還應該在減少貨幣發行和調整匯率政策方面採取行動。減緩貨幣的發行增量,雖然會減少政府通過發行貨幣所得到的好處,但是對全社會是有益的;而調整匯率政策對於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提高產業升級也是有幫助的。問題是,這樣做將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調整,中國政府是否具有這樣的調整社會利益結構的動力和能力,真正保護普通民眾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2010-10-22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新聞
胡少江:數據是真是假?
胡少江:北京兩會的新功能
胡少江:谷歌究竟為什麼要走?
胡少江:人民幣匯率是政治問題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