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獨立評論】

伍凡評北京反通脹保衛戰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26日訊】伍凡: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評論北京打響反通膨保衛戰。保衛甚麼?保衛政權不垮臺、還是保衛經濟不崩盤。

繼打壓房價、打壓熱錢後,北京當局打響反通貨膨脹的保衛戰。北京當局提出反通貨膨脹保衛戰的目的何在?保衛甚麼?

1989 年六四運動興起的原因有3個。一,通貸膨脹;二,中共高層鬥爭;三,學生運動興起。根據六四運動歷史經驗,中共當局非常害怕目前嚴重通貸膨脹再引發社會動盪,進而引發政治變革。可見北京當局提出反通貨膨脹保衛戰就是為保衛中共政權。嚴重的通貸膨脹巳威脅到中共政權的安危和穩定。

為此,中共政權制定緊急措施壓制和控制通貨膨脹。 2010年11月11日,國家發改委下達控通脹,壓物價四項措施:

第一是發展農業生產,只要糧食、豬肉等農產品和基本消費品供應穩定,就有了因應通貨膨脹的的基礎

第二是保障供應,現在的物資供應很充足,通過物資調配、進出口等手段調節可保證供應量穩定;

第三則是針對低收入族群給予適當的補貼,使其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第四是採取一些財政政策、加強市場價格監管的宏觀措施,防止游資趁機炒作,提供民眾對物價上漲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理性消費。

不過行政措施可能對抑制漲價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有可能使情況惡化。一般來說,控制價格往往會導致囤積或強制商品生產商降低供應量,而中國經濟的特殊性質是實際收入高於官方公佈數據,這使得決策者控制價格更加困難。

Flv下載觀看 WMV下載觀看

溫家寶17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物價四大措施,必要時將干預重要民生必需品價格,不但凍漲還要限漲。

第一項政策就是確保市場供應,促進價格穩定。

第二項措施將推出各種補貼制度,以照顧低收入民眾生活。對各地區低收入的民眾,發放臨時補貼,增加對低收入家庭學生和學生食堂的補貼。

第三項最具針對性,即必要時將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原料實施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同時,要規範收費各項規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費項目;保持天然氣價格穩定。

最後一項要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主要重點在於整頓主要農產品收購秩序,嚴格糧食收購資格審核;抑止投機行為,取締非法交易。除了加強監管,還將重點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以及合謀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惡性炒作行為。

但是,北京調控關注菜籃子卻忽略了更大的危機。從「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軍」,再從「糖高宗」到「油你漲」、「蘋甚麼」,中國大陸的物價飛漲驚動了中南海,成為中國政府最高會議的主題。

《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一路狂飆,由此可能引發的更加廣泛更為嚴峻的通脹危險正向中國逼近。如何在採取緊縮措施的同時又不傷害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已經成為北京必須面對的挑戰。目前為止,中國的通脹主要表現在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政府決策者也希望不要再擴大範圍。但種種跡象顯示,更廣泛的通脹已經山雨慾來。

中國的通脹到底源於何處?除了許多中國官員指責發達經濟體大開印鈔機導致資金流向新興市場外,《紐約時報》還指出,中國國內的根源也同樣不容忽視。過去兩年裡,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激增54%。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疾風驟雨中,北京適時推出了4萬億的刺激經濟計劃,此舉在成功地將GDP增長推高10%以上之外,也導致了目前流動性氾濫的現實。

在很多西方經濟學家看來,用價格管制或其它行政手段來狙擊通脹之虎並非良策。與此相反,他們建議中國應通過加息防止經濟過熱,同時允許人民幣升值,從而降低進口食品、能源及其它大宗商品的價格,採用市場的手段來抑制通脹。當然,有關人民幣升值的提法一直遭到中國的強硬反對,很大程度上在於西方經濟學家們的這幅藥方將減少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更可怕的是,實際情況可能更糟,很多分析者認為通脹情況比CPI數據顯示得更嚴重。根據官方的說法,10月CPI飆升的主要推手是食品和能源。如果將食品和能源的價格波動從CPI中扣除,則當月的CPI同比漲幅僅為1.3%。但很多經濟學家擔心,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CPI將被嚴重低估。長期以來,中國 CPI指數的權重構成存在著不少缺陷。

可以說,狂飆的CPI點燃了中國政府全面抗擊通脹的「戰火」。就在上週,北京再出重拳,宣佈自11 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央行指出,此次上調意在加強流動性管理,適度調控貨幣信貸投放。粗略估算,上調0.5 個百分點後,央行可一次性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3000多億元。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全面調控物價外,央行此舉還發出了樓市調控升級的強烈信號,意在向高房價宣戰。

中國反通脹舉措帶來經濟風險

中國10月份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幅躥升至4.4%,主要就是因為食品價格上漲 10.1%。價格管制是值得懷疑的。Capital Economics的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說,中國在2008年1月份採取這類措施,結果後面兩個月食品批發價格上漲17%。管制措施並非總是得到了恰當的實施。而採取限價措施可能會事與願違,比如要是生產商限制產量或增加出口,從而造成國內短缺的話。即便價格管制措施在短期內有效,中國也需要處理通貨膨脹的病因而不是病徵。

嚴防更多熱錢流入

中國媒體報導,隱藏在地下錢莊背後的境外熱錢規模不可小視,據稱香港目前約有6500億港元伺機進入中國內地,美國投機大師索羅斯攜90億美元資本也慾捲土重來。據推測,10月中國約有106億7千萬至117億千萬美元疑似熱錢湧入。 「熱錢」警報已在中國相關部門全面拉響,監管部門「嚴陣以待」。

負有阻擊境外熱錢重責大任的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對於當前因利率差別、貨幣匯率變動而出現的資金套利行為,經濟領域不可能完全杜絕套利的現象。 「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宏觀經濟上保持基本平衡,注意防範各類風險,該對沖的要對沖掉。其次,儘量防止投機性行為,減少通過套利機會來發財的渠道。」

對於備受關注的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問題,周小川重申,中國不會選擇激進的休克療法,而是選擇漸進療法。

中石化停止柴油出口、柴油荒前大量出口、引發質疑

分析「柴油荒」原因,中石化有柴油出口,沒有柴油批發給中國民營加油站。這是人為製造「油荒」,是政策性「油荒」,是與國務院反通脹政策相違背,是唱對台戲。中石化也發文稱,「囤油待漲」、「季節因素」、「運輸因素」、「節能減排」都導致了「柴油荒」。這些一理由是表面的,也可以說是惜口託詞而己。中國石化昨日披露,柴油資源10月份同比增長10.4%,11月將同比增長20.2%,均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前9個月成品油產量增幅明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為消化庫存,完成季度銷售任務,拚命加大出口,不斷向商務部申請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額,甚至不惜低價出口。 18日新華社也發文質疑「柴油荒」背後真相,稱既然石油公司明知每年第四季度是柴油銷售旺季,為何不提前準備,反而前9個月通過增加出口去庫存。

印鈔不是我的錯、是中國惹的禍

在美聯儲(FederalReserve)寬鬆貨幣政策引發國內外批評之際,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反戈一擊,在準備於週五在法蘭克福發表的書面演講中說,中國和其它新興市場阻止本幣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升值,正在給它們自身和整個世界造成問題。

貝南克認為,中國和其它新興市場通過人為壓低本幣匯率,正在放任其經濟走向過熱,使貿易失衡得不到調整,並造成了他所謂的冷熱不均的「雙速復甦」,而這樣的復甦是不可持續的。他警告說,它們的「匯率低估策略」對於自身和整個世界經濟來說都構成了「重大不利」。

貝南克因為美聯儲決定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以壓低長期利率而受到抨擊。美國的批評者說,這樣做有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其它國家的批評者說,美聯儲為購買國債而印製的大量美元,正造成投資者將資金大量投往海外經濟體,可能引起資產泡沫。貝南克指出,中國在阻止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規模達2.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貝南克亦對美國國內批評者予以還擊,他說,如果美聯儲不採取行動,失業率可能會繼續上升,而通脹率過低,並且還有可能進一步下降。

批評者說美聯儲的行動可能造成通脹率飆升,但貝南克說,他決心要把通脹率保持在2%左右。根據美聯儲偏好的剔除食品與能源價格的通脹指針,目前美國的通脹率是1%左右。貝南克說,以目前的經濟軌跡,美國面臨著幾百萬勞動者數年內失業或就業不足的風險;作為一個社會,我們應該會發現這種結果是不可接受的。

相關新聞
中國通脹創25月新高 期待更多緊縮措施
通脹惡化熱錢湧入 專家指中共兩難
劉孟奇:天災加貨幣戰  中國通脹如脫韁野馬
梁京:中國通脹 一場規模空前的財富大搶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