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利弊談

葉子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隔代教育是指老年人幫助子女帶孩子,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似乎變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由於現代的年輕父母們面對種種社會和工作壓力,老人的幫忙會減輕年輕人的許多負擔。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老人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所引發的問題也是不小。處理好的話,利大於弊;如果處理不好,卻會產生新的問題,甚至會導致家庭矛盾。

「家有一老,帶出一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裏的老年人帶小孩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也廣為社會所接受。無可否認老人幫助兒女帶孩子有很多優點:第一,老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育兒經驗,對孫子輩尤其疼愛,關懷備至。老年人時間也比較充裕,照顧孩子更有耐心和愛心,責任心也更強,會給孩子更多的愛。

第二,現在年輕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從精力和時間上來說照料孩子都是一個大問題,有了老人的幫助,可以減輕年輕父母的後顧之憂,使他們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三,對老人有利。老人最怕寂寞,兒孫圍繞在老人身邊,對老人來說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樂。同時可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老有所為,給發揮餘熱提供機會。這種與孫輩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

老人帶孩子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優點,但由於老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與年輕的父母或多或少會有些差別。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因此,老人帶孩子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一、過分疼愛導致溺愛

   老人往往格外疼愛孩子,並且容易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如果老人處處依著孩子,對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會無原則的滿足。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抓住老人的這一點,稍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來滿足自己的非份要求。這種過分的溺愛和遷就非常容易使孩子產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懶惰等不良個性。有可能延緩了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為的發展。

  例如,明明小朋友在幼稚園裏什麼事情也不會做,又不肯學。一讓他自己做事情,他就說「我不會」。原來明明在家,都是奶奶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時,幫他穿衣服、穿鞋子。吃飯時,給他一口一口的餵飯……,從而導致明明的自理能力很差。

二、祖輩的教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祖輩的一些思想觀念相對比較陳舊,與現實標準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玩泥巴或玩水時,祖輩會上前制止或批評。他們認為這樣很不衛生,會弄髒了孩子的小手和衣服。其實類似的遊戲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和發展孩子手指的協調能力大有益處。

  更有一些祖輩人由於帶過幾個孩子,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比你們見的多了」。因此,往往用經驗代替科學。

   鄰居一個小姑娘,她的父母近來發現長了5顆蛀牙。原來每天晚上睡前外婆都讓她喝奶瓶,養成習慣後孩子不喝奶就無法入睡。儘管孩子父母多次告訴老人,老人卻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別信書上的說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長新的不一樣白白淨淨嗎?我就不信喝點奶對牙齒就不好。」 孰不知,乳牙的好壞直接影響恒牙的發育。而小小年紀的孩子也要經受拔牙的痛苦。

  三、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小孩子有個特點,和誰在一起的時間多,就和誰親近。老人長期帶的孩子,自熱而然的就會對老人產生出強烈的依戀。反而導致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之間關係疏遠。另外如果孩子習慣了祖父母的寵愛,也會對父母的嚴格管教加以排斥,產生抵觸心理。

老人愛孫子與父母愛孩子,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處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不同處是愛的形式不同,父母愛孩子偏于「嚴」,老人愛孫子偏於「鬆」。有時父母對孩子的稍稍嚴厲一點,祖輩就會介入。結果使年輕的父母難以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勢必導致老人與孩子的父母之間出現矛盾。
 

四、祖輩往往把孫輩封閉起來

  兒童時期的孩子求知欲強,活潑好動。這時他們需要有大量的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而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不愛運動,喜歡安靜地呆在家裏,對孩子也一樣,覺得乖巧、聽話,不調皮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就行了。如果長期這樣孩子往往容易養成內向、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在以隔代教育為主的家庭中,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為圖省事,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慣壞了孩子,拒絕老人帶孩子,割斷祖孫之間的親情。不論是與老人同住,還是暫時把孩子寄養在老人家中,都要注意和老人協調關係,一切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積極解決矛盾糾紛,爭取隔代教育取得雙贏。

年輕父母們應儘量多找時間與孩子相處,不要因工作忙碌、回家太勞累就忽略做父母的責任。應見縫插針地與孩子培養感情、對他們進行教育。

  對扮演子女與父母雙重角色的年輕的爸爸媽媽而言,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經常和老人聊聊天,講講科學養育孩子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意見;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與老人交流學習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對老人寵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儘量減少正面衝突。

老人在帶孩子這件事上,也必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賓奪主,大包大攬。同時,老人要加強自身學習,與時代同步,更新養育後代的觀念,用科學知識教育孩子。總之教育好孩子是所有家人的共同的願望,年輕的父母們和老人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服其劣勢,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人父母的您,是否曾想過您給予的愛,孩子接收到的那種感受是愛嗎?我曾經問過家人,知道我愛他們嗎?每個人都說知道我是愛他們的,但心裡的感受卻似乎都不是愛!先生說他感受到的是一種壓力;兒子說我給的是種知識;女兒說是囉嗦。您呢?您知道您給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嗎?
  • (大紀元記者岳定明美國麻州波士頓報道)在睽違一整年後,「神韻巡迴藝術團」再度造訪波士頓,以全新的一台正統中華文化節目呈現在新英格蘭地區的民眾面前。二零一零年一月八日星期五晚間,波士頓歌劇院(Boston Opera House)的現場觀眾,不論是第一次觀賞或再次前來,當在看到神韻藝術團的演出後,不少人都有感而發,他們一陣陣由衷的讚嘆,表達出波士頓的人們對神韻打從心底的深深感動。
  • 2010年1月10日星期天下午,「神韻巡迴藝術團」為波士頓觀眾帶來本年度波士頓四場巡演的最後一場壓軸大戲。波士頓歌劇院(Boston Opera House)的現場觀眾,在看到神韻藝術團所帶來的藝術盛典後,感動莫名,有感而發,讚嘆之聲不絕於耳。麥克‧豪樂巴(Mike Halabar)是一位主修歌唱的音樂學生,他與在聯邦政府機構工作的母親Pam一起來觀賞神韻。麥克對神韻歌唱演員的表演讚賞不已,「音色非常的美」,「歌唱演員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女低音楊建生的演唱,他說:「女低音的歌聲令人震憾,聲音低沉,就像是歌劇中的女低音演員一樣。」
  • 曾經有一個媽媽憂心忡忡地跑來找我:「怎麼辦?我該怎麼幫助他呢?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就快成了自閉兒了,我該怎麼辮?」
  • 其實,這些迷途的孩子們要的不多,他們只是需要感受到他人的愛、關心與重視,只要你我願意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不論是無私的關懷或是工作的機會,就能多幫助一個正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走向正向的人生之路!
  • 悲傷治療大師WilliamWorden在他的學說裡強調「沒有人能杜絕悲傷,除非他沒有愛」。無怨無悔的母愛,創造了契機,也帶來了希望。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