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秒让你扭转乾坤:为什么奖励没效果

李察.韦斯曼 Richard Wiseman

人气 6
标签:

为什么奖励没效果?

如何让面试顺利?如何靠犯错改善社交生活?

如何让钱包失而复得?

如何说服小孩把作业写完,使员工提升绩效,让大家多关心环境?很多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祭出最大的奖励,但研究是否也能证明这真的是诱因?还是只是一种迷思?

在一项经典研究中,史丹佛的心理学家马克‧赖普(Mark Lepper)与同仁找来两群学童,叫他们随意画一些图。在让他们碰蜡笔与画纸之前,他们告诉其中一群学童,画画就可以获得精美的“优良小画家”奖章,但他们对另一群学童完全没提到任何奖励。

几周后,研究人员回来,发放画纸与蜡笔,衡量孩童绘画的兴致。令人惊讶的是,一开始就被告知会得到奖章的孩童,反而花在画图的时间比同伴少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赖普表示,可以得到奖章的孩子心里会想:“大人想要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时,通常会给我奖励。现在大人说,画画就给我一个金牌,所以我一定不喜欢画画。”

同样的效果在很多情境中也一再出现,所以结论很明显:如果你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又给予奖励,那奖励反而会减少兴致,减少他们的动力。你在瞬间把游乐转变成工作了。

有人主张,这效果只适用在大家喜欢做的活动上,奖励其实可以鼓励人做不喜欢做的事。为了证明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几年前我做了一项研究,找来两群人,请他们下午到伦敦的公园里捡垃圾。

我告诉参试者,他们是参与一项如何说服大家爱护地方公园的实验。其中一组的打工时薪很高,另一组很少。经过一小时辛苦乏味的工作后,我请每个人评估他们喜欢那天下午的程度,你可能会以为打工薪水高的人可能感觉会比打工薪水少的人好。

结果刚好相反,打工薪水高的人对工作的平均评价是两分(满分十分),打工薪水不高的人评价却高达八‧五分。薪水高的人似乎觉得:“大家通常会付钱请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我的打工薪水不错,所以我一定是讨厌清扫公园。”

相反的,打工薪水少的人心想:“我不需要获得很多钱,就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我打扫公园只赚了一点钱,我一定很喜欢打扫公园。”所以这项研究显示,过多的奖励可能还会对人们做事的态度有碍。

许多研究也一再出现类似的结果:几乎不管是什么奖励或任务,获得奖励的人往往表现不如那些没有预期会获得奖励的人。

有些研究显示,奖励能让短期的绩效提升;但长期而言,奖励反倒破坏了原本要鼓励的那个行为。

如果承诺给予奖励无法产生激励的效果,那提出什么样的诱因效果才会最好?想要鼓励人多做他们喜欢的事,可以在他们完成活动后偶尔给予小小的惊喜,或赞美他们辛劳的成果。

如果是他们不爱做的事,一开始给予实际但不过量的奖励,接着以让人感觉良好的话语鼓励他们继续投入(像是“要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维持公园清洁就太好了”),即可产生效果。

不过,除了赞美、小小奖励、肉麻的吹捧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马上产生说服的效果。想要迅速协商成功、紧急求援、请人帮个小忙,你可以思考如何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了解集体思考现象以及施比受为什么更有福。@(待续)

摘编自 《心理学家教你59秒变A咖》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石竹:再论火烧CCTV
德甲第23轮
巴西扭转乾坤扩大对非洲出口
危机就是机会,问题就是财富(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