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中國改革的道德診斷

劉軍寧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4月15日訊】最近,湖北省在其十二五規劃中推出十二萬億規模的投資計劃,重慶市宣佈僅僅今年就將推出一萬億的投資規劃,估計將會有更多的地方競相彷效。30年前,改革剛起步的時候,政府帶頭通過投資發展經濟引來了國內外的許多掌聲。經過了約八年沉寂之後,今天地方政府再次大張旗鼓強行拉動GDP,這樣的舉措卻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質疑。難道30年前開啟的改革之路已經走不通了嗎?

無疑,中國的改革解決了當時中國的很多問題,但同時也製造了許多新的問題,以至於現在改革自身都成了問題。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有必要從對改革的追問開始。比如說,改革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就中國改革的目標而言,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改革目標是發展經濟。只要中國的經濟發展了,改革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如果這樣的話,中國已經成為金磚四國之一,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貿易額、甚至鋼和汽車的產銷量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中都已經名列前茅了,那麼改革的目標也已經基本達到了,改革也應該畫上句號了。然而,似乎沒有人認為中國的改革已經完成使命。如果認為中國改革的動力不是擺脫貧困,而是因為舊體制、舊意識形態出了問題;如果認為中國的改革目標不應該僅僅是發展經濟,而應該是從道德上、制度上改革舊體制、舊意識形態,那麼,中國的改革幾乎還沒有發生。到目前為止,中國對於改革是什麼,中國改革本身有沒有它的靈魂、有沒有它的內在價值、有沒有它的制導系統,在朝野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共識。假如改革在屬性上與舊體制、舊意識形態是完全一致的,那麼改革是多餘的。如果改革本身沒有其不同於舊體制、舊意識形態的價值導向,那麼無論已經改革了多少年,這樣的改革依然是在原地兜圈。

為什麼我們關心改革?因為改革關係到中國的未來。關於未來的走向,中國有三個選項:第一個是中國再次向左轉,回到舊體制、舊意識形態。這個選項,像1949年以後的歷史所驗證的那樣,會使中國總人口的5%的人受益,95%的人受苦受難。這個選項,與其說是對未來的一個選擇,不如說是向後的一個倒退。

第二個選項是中國在未來所謂向「右」轉,這個「右」是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多元開放的文化。這個選擇會使所有人受益。既便如此,大約也會有5%的人堅決不答應。我把這個未來的選項叫做改制,即中國需要根本的制度改革。

第三個選項即是民謠段子裡所說的「打左燈向右轉」。這個選項看起來似乎能造成一個共贏的局面:舊體制保住了,95%的老百姓也可以幹點自己的私活,掙點私錢,在某種程度上既避免了在整體上轉向新體制,又避免了回到舊體制。於是,這樣的選項似乎成了關於中國未來的最好選項。這個選項是中國在過去的30年中也一直在化為現實。大家把這個「打左燈向右轉」說一套做一套的選項,積極、正面地稱之為「改革」。

這個應該繼續是未來中國的選項嗎?我認為不應該。如果我們對這個剛過而立之年的改革,進一次簡單的道德診斷,就會很容易發現這位改革先生是一位不講道德、沒有操守、言行不一的人。這是一個不道德的「先生」,因為他說一套、做一套,說的指向東,做的卻是指向西。

這樣的改革違背了中國人的根本道德觀念,「改革先生」是一個言行不一致的先生。中國人目前可以說是生活在道德廢墟之中。在今天的中國,人們若想做到言行一致難於上青天,因為作為時代的大潮流,改革本身就是言行不一的,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如此看來,作為改革的發起者,鄧小平的確有先見之明。他動用強權,絕不允許人們就改革的名與實、左與右、社與資進行爭論。如果可以自由進行這些爭論的話,中國改革的道德破綻就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改革先生的不道德一面就被人一眼看穿。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改革走到盡頭,那絕對在孔子的意料之中。而名實相副,在我看來,僅僅是合乎道德的起步。

經過上面的道德診斷之後,如果還繼續讓改革先生左右中國未來的進程,那將繼續摧毀中國本來已經極其薄弱的道德資源,瘋狂地製造道德赤字。這位不道德的改革先生正在加劇社會的不滿,瓦解社會的道德秩序,積累怨恨,造成官民互不信任,從而引導中國走向更深的危機。

所以,中國的未來,不能靠說錯誤的一套做錯誤的一套;不能靠說舊意識形態的一套,做不同於舊意識形態的另一套;只能靠說的是正確的一套,做的也是正確的同一套。至於正確的一套是什麼,國人心中已有答案!

──轉自劉軍寧博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軍寧:從巴士底獄到柏林牆
劉軍寧:國進民退實質是官進民退
【網海拾貝】收30年前的稅,中共猶如攔路搶劫
英慧:中共用金錢收買 禍亂世界禍亂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