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鄒洪 萬古留芳

font print 人氣: 36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鄒莉台灣新竹報導)台籍抗日名將鄒洪16日110冥誕,新竹地區為紀念鄒將軍一生為國、鞠躬盡瘁的愛國情操,特於位於新竹孔廟豎立之銅像前舉行祭典,新竹市長機要秘書楊元勛代表許明財市長向鄒家後代表達敬意,也希望先烈事蹟永昭後世,萬古留芳。

鄒洪排行老四,生於清光緒23年(1897年,臺灣割讓日本的第三年)臺灣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幼年時期就讀於竹東國民學校。常聽他的父親講民族英雄故事,受到了很大的啟示。後隨長兄鄒薌谿赴日求學,後再轉赴大陸江蘇省第五中學讀書,然時值民國初創,政局動盪,鄒洪毅然棄文從武,報考保定軍官學校八期炮科,隨即展開國民革命軍的軍旅生活,歷經北伐、對日抗戰,自排、連長基層任職,依次擢升為團附、營長、團長、參謀長,屢戰屢勝,獲當時蔣委員長的賞識,33歲即升任第十一師少將參謀長,後再調升四十三師師長、第卅五集團軍副總司令,頒四等雲徽勳章,此為其畢生最大之殊榮。

民國34年鄒洪卻不幸積勞成疾,於四月十六日以四十九歲英年逝世於任所,職務為粵桂邊區總指揮。一代名將未能親睹臺灣光復,費志而終,後人追念封號常勝將軍,其中在長沙警備司令期間,積極佈設防禦工事,始有第二、三次的長沙大捷。

鄒洪生於日據時期的臺灣,因此對中華文化仰慕極深,在軍之時手不釋卷,對於學者極其尊重。而治軍嚴明,更被譽為「常勝將軍」;鄒洪病危之時。仍口授軍機要事,遺囑勉勵部屬一心一德:共濟艱危,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彷彿諸葛孔明在五文原「鞠躬盡摔,死而後已」的故事。鄒洪辭世後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將生平宣付國史,卜葬於廣東省陽山縣。民國四十三年三月蔣公飭建「鄒洪上將紀念碑」。選址於新竹中山公園(今為新竹動物園)。親頒「忠勇聿昭」輓辭。由考試院副院長賈景德先生題詞,羅卓英上將撰述生平。一代忠靈終得魂歸故土。

楊機要向鄒氏宗親代表鄒慶榮致意,轉達許明財向鄒洪上將的緬懷,也以他竭盡一生忠勇愛國的功勳風範,激勵後世傳承發揚,永記在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0年3月31日,于女士走進北京東城區翠花胡同31號院,討要自家的一間半「標準租私房」。這是她爺爺、抗日名將于學忠留下的房產。1988年至今的22年中,她父親一次次來到這裡,卻始終未能如願。
  • 在習近平不斷強調要完成統一大業、中共上百架軍機同時擾台的今天,台灣對全球局勢的重要性這個問題,講述得最透徹的,可能還是70年前麥克阿瑟將軍對美國國會說的那句有名的證詞:「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
  • 1947年,美國空軍飛行員查理斯·埃爾伍德·耶格爾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在水準飛行中打破音障的人。其勝利激發出了一本書和一部電影,而這位獲獎無數飛行員的職業生涯則騰飛了70年。
  • (左:Tyler Kaufman/Getty Images,右:JOHN MACDOUGALL/Getty Images,大紀元合成)
    二戰英雄德斯蒙德·道斯是個拒絕打仗、連武器也不肯帶的士兵。道斯在1942年4月應徵入伍,但他拒絕拿武器,因而被看作一個「良心拒服兵役者」。儘管如此,他卻因沖繩戰役的鋼鋸嶺一戰獲得美國最高軍事勳章,在那裡,他救下了75人的生命。
  • 4日在台灣漢光演習中不幸罹難的空軍少校飛官吳彥霆,現在他的親友們正為安置英雄遺體而選擇塔位。日前,飛官妻子與親友一同赴新店碧潭空軍烈士公墓,行至忠靈塔時吳妻擲銅板詢問丈夫「老公你想住在這邊嗎?」並淚崩表示:「我會永遠跟你在一起!」
  • 曾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的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4月份剛出版新作──《整理床鋪:小事成就大事,甚至整個世界》。線上書店亞馬遜將它評為道德類最佳著作之一。他傳達了一個簡單到令人吃驚的成功理念:成功從早起摺棉被開始。來看看他是如何激勵人們成功的。
  • 1941年11月17日,布魯克接替迪爾擔任帝國參謀總長,佩吉特接替布魯克擔任國內武裝力量總司令,蒙哥馬利接替佩吉特擔任東南軍區司令。
  • 澳紐軍團日(ANZAC Day)是澳洲最重要的軍人紀念活動,在眾多遊行的隊伍中,一位佩戴戰爭勳章的穿著西裝的華人走在有二戰著名Catalina飛機橫幅的方陣前,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Thomas Cheong,曾參加過二戰時的空軍,今年已經92歲,依舊精神矍鑠,走完遊行全程。
  •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一直到40年代初,蘇聯一直擔心會同日本之間發生戰爭,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想辦法把戰禍轉嫁給別的國家。在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共)臨時中央政府的積極配合下,及日本國內左翼勢力對日本政策的影響,日本暫時將進攻的目標從蘇聯轉移到中國。這一改變,將中華民族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