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張煌言忠貞不屈

史鑒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 ,

張煌言和鄭成功、李定國並稱清初三大抗清領袖。張煌言是儒生,卻性情慷慨激昂,喜歡談論軍事。他在崇禎十五年考上舉人,當時軍情緊急,考試要加試射箭,張煌言射箭三發三中。順治二年,張煌言與張名振等在浙江興起義師,迎接魯王監國,在浙東一帶堅持抗清。順治八年,兵敗舟山,張煌言護送魯王進入金門,與鄭成功並肩作戰。之後張煌言不斷通過水路襲擾清軍,使清軍大本營南京一度警報頻頻。

順治十三年,清軍再度攻破舟山抗清基地。順治十四年,兩江總督郎廷佐乘勢招降張煌言。張煌言雖然處境艱難,卻拒不投降,回信說:「你來信分析你我實力的強弱,指點王朝氣數的興衰。凡夫俗子聽了,或許會嚇的變了臉色,忠貞之士則不然。我所爭取的是實踐天經地義,所願望的是報答國恩家仇,所期待的是成為豪傑聖賢。所以甘願像蘇武一樣嚙毛吞雪,像勾踐一樣臥薪嘗膽,以最終成就抗清事業。帶兵打仗本非我的特長,我只因為讀了聖賢書,明白了做人的大義,才振臂一呼,披上盔甲,舉起盾牌,像山一樣保護明朝。事業成功那是大明皇帝在天之靈的保佑,事業不成功那是成全了我大明忠臣的氣節。我起兵以來,在狂風巨濤中顛簸、在刀鋒箭雨中馳騁,就這樣過了十年。我難道還能在動聽的言辭、歪曲的道理面前動心嗎?你來信語氣溫和小心,所以給你回信幾行。之所以我不殺掉勸降使者、燒掉勸降信來表示堅決,只不過因為那反而顯的我沒有器量,我不願意做而已」。

順治十六年,張煌言與鄭成功大舉反攻,張煌言攻安徽、鄭成功攻南京。張煌言能文能武,所到之處不僅行軍秋毫無犯,而且治理井井有條,因此深得民心,遠近響應。就在張煌言攻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捷報頻傳時,傳來了鄭成功在南京戰敗的消息。張煌言孤柱難撐,只好收縮兵力,準備與鄭成功會師堅守瓜洲、鎮江。並寫信勸說鄭成功:「長江上游各州縣,已全部反正,在堅守待援。今天我們反清復明,所依靠的就是百姓不忘大明的人心。如果我們拋棄百姓徑直離去,那反正的百萬生靈該怎麼辦呢」?然而鄭成功不聽,張煌言還沒有到,鄭成功就撤掉瓜洲、鎮江守軍,回師進入大海。張煌言歸路從而被清軍截斷,軍隊於是潰散了。張煌言率領殘餘部隊向西與九江義軍會合,中途遭遇清軍戰敗。在清軍不斷追擊下,最後張煌言隻身突出重圍,化裝夜行,在百姓幫助下走小路返回沿海基地,鄭成功分兵給他重建部隊。

之後鄭成功決心放棄大陸,退保台灣,張煌言因此在軍事上屢受牽制,開始悒悒不樂。清軍進攻雲南時,張煌言派人到台灣催促鄭成功出兵牽制清軍,鄭成功稱台灣剛剛平定無法出兵。張煌言又派人到鄖陽山中遊說佔山為王的十三家兵,勸他們襲擾湖廣,牽制進攻雲南的清軍。十三家兵本是李自成的部將,如今兵勢衰弱,也不敢下山。康熙元年,桂王被吳三桂殺害,李定國、鄭成功逝世,抗清斗爭進入尾聲。康熙二年,魯王病逝,張煌言慟哭說:「孤臣之所以在海上苦苦漂泊,與部下相依不去,是因為我主尚存。如今復國還有什麼希望呢」?

康熙三年,張煌言因為孤軍無主,復國無望,就遣散軍隊,自己在普陀山一個荒島上隱居。島北是險山,只有島南是港口。他給自己做了棺材,棺材裡裝了糧食,準備等糧食吃盡的時候餓死。為防落入敵手,他在門外養了兩隻猴子,十里之外來了船,猴子在樹梢就看到了,就跳躍哀鳴給他報警,讓他早有準備。清廷想捕獲張煌言,就派一個認識他的叛徒當普陀山的和尚,暗地打探他下落。當知道他住處後,叛徒在半夜帶領清兵從北邊翻山闖入,將張煌言俘送杭州。

張煌言在杭州被關押期間,被清廷禮為上賓。清廷為了招降他,准許別人與他會面。張煌言整天朝南而坐,清朝官吏來拜見他,張煌言只是拱拱手,不起身。遠處近處的百姓,以至於街上的屠夫、小販、賣燒餅的小孩子,則紛紛拿著宣紙,用金錢賄賂看守,求見張煌言一面,得到張煌言的墨寶。看守有錢財可圖,也樂意向張煌言乞求。張煌言則隨手揮灑筆墨滿足百姓願望,寫的都是《正氣歌》。百姓讀後沒有不落淚的。然而,唯獨有些所謂讀過書的士大夫家,非常害怕家裡藏有張煌言的字跡文章,說會讓自己倒霉的。康熙三年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殺害,死前他遙望鳳凰山色,讚歎:「好山色」!賦絕命詞,坐著受刀。遺體被清廷扔到荒郊野外,後被萬斯大等安葬於南屏。

在到杭州路上,看守張煌言的士卒史丙半夜曾坐在船頭,突然唱起《蘇武牧羊曲》。張煌言聽到後,披衣坐起,說:「你也是有心人啊」!打著節拍和他一起唱。於是張煌言天天與史丙說話,並將自己的詩文遺稿送給他,有的作品因此流傳了下來,有《張蒼水集》。

張煌言有《甲辰八月辭故里》一詩傳誦於世:

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
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
怒濤豈必屬鴟夷。

(註:甲辰,康熙三年。鴟夷,革囊,浙江傳說:吳王殺掉伍子胥後,為了不讓伍子胥看到吳國滅亡,將伍子胥的眼睛裝入鴟夷扔到江中,後伍子胥掀起怒濤拍破城牆,助越兵滅吳。)

明清孰優孰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其實都是天意。然而,在傳統文化熏陶中,即使是清朝皇帝,也認為張煌言二十年飄泊山海之間,出生入死,屢次拒降,其忠貞值得讚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不會因權力的更替而發生變化,這與當今大陸以政治掛帥的黨文化有著顯著不同。

(據《清史稿》等)

轉載自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常州有一位生來就不能講話的人,姓蔡,名字忘記了,人們都叫他“蔡啞子”。他的家,世代居住在城北面的青山莊。因為家裏生活貧困,他就以行乞為生。
  • 大家知道,北宋亡於金朝。北宋滅亡時,其京城汴梁淪陷於金兵,不僅平民百姓死傷無數,就連皇帝、太上皇都被掠到北國受辱,最後死於苦寒之地。對當時所有還呆在城中的人而言,那真是悲慘無比的一段遭遇啊。今天我要講的故事,就發生在北宋京城汴梁還沒有被金兵包圍攻陷的時候。
  • 五個月後,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太子老師公子虔告發商鞅意欲謀反,秦惠王下令派人逮捕商鞅。商鞅本是魏國人,就潛逃到邊境,天黑了想在旅館裡住下。
  • 明代,葉廣才是州縣的生員,他有出眾的才華。平常身體強壯健康,沒有疾病,以至到了老年,他的健康和思維,都沒有絲毫的衰減。
  • 有一位傻和尚,不知是哪裡人,也沒有姓氏。有人說他姓沈,也有人說他姓孫。無論冬夏,他只穿一件衲衣。他與人講的話,很不經意,然而事後卻能出人意料的應驗。傻和尚不飲酒,只喜歡吃肉,無論多少,全都吃光。張大木先生喜歡談禪,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傻和尚終於接受了他,願意與他交往。
  • 明 仇英《彈箜篌美人圖》(局部),絹本設色。(公有領域)
    有一個賣布的商人,人們都叫他韓老闆。韓老闆被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迷住了,她是個狐狸精,變成了人形,韓老闆不知道,繼續與她親暱。天長日久,韓老闆漸漸贏弱起來。
  • 諸葛亮往裡走,第二道大門緊閉著。他輕輕敲了兩下,門吱呀一聲開了,待他進到門內,又自動關上。諸葛亮很奇怪,正想看個究竟,忽然聽到「嗚」的一聲,竄出兩隻狗來。一隻一錠墨黑,一隻雪一樣白,汪汪叫著,朝他撲來。諸葛亮想退出去,卻拉不開門,兩隻狗撲上撲下,急的他左攔右擋。
  • 明代的王守仁(1472-1528年),餘姚人,弘治十二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明代的思想界、哲學界影響很大,世稱“陽明先生”,弟子遍天下。他為官剛正不阿,因上書營救戴銑、薄彥徽,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適有小吏主僕三人,來自京師,死於附近的蜈蚣嶺。他為之收葬,並寫下這篇《痤旅文》。
  • 春秋時代的中晚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受困在會稽山,無奈之下,只得向夫差屈辱求和。但是,勾踐立志圖強,以求東山再起。他廣招賢才,納諫如流。文種、范蠡兩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而提到計然這個人,恐怕就會感到陌生了。但是,計然對越國的復興所做出的貢獻,卻絲毫不在文種、范蠡兩人之下。
  • 由於魯仲連的幫助和努力,促使了秦軍的撤退。秦軍撤退以後, 趙國的平原君,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推辭,始終沒有接受。無奈之下,平原君只得擺設酒宴來款待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