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

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144
【字號】    
   標籤: tags: ,

天梯,顧名思義就是地上之人通往天國的階梯。那麼它是否真的存在呢?傳說,在顓頊帝之前,天和地相距並不遙遠,還有道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清代龔自珍的《定庵續集.癸壬之際胎觀》中說:「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可見,當時人、神曾經有過共存時期。神給人留下了上天之路。

但是人間什麼人可以登上這部天梯呢?大概除了那些仙人、具有大德之人外,就是象黃帝這樣的修行之人吧。傳說黃帝修成之後,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昇天。

而自黃帝之後開始有「絕天地通」的傳說,即人神分隔。傳說隨後的顓頊帝派遣重、黎兩位臣子隔斷了通天之路。人從此登天變的更為困難了。

那麼,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梯以何種方式存在的呢?一種是山,一種是特定的大樹。

作為山的天梯,第一當屬崑崙山。《淮南子.地形篇》說:「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上乃神,是謂太帝(天帝)之居。」這一段把從崑崙山登天的過程,講述的非常詳細。

其次,通天之山是肇山。《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

再次是登葆山,《山海經.海外西經》說它是「群巫所從上下也」。這些巫人上下天庭,大概主要是向民眾傳達神意吧。

除了上述作為天梯的山之外,還有樹作為天梯的,目前確知的是建木。《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篋,其木曰建木。在寞窳弱水上。」 《山海經.海內經》又載:「 有九丘,以水絡之……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榍,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嗥爰過,黃帝所為。」《淮南子.地形篇》也說:「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也就是說,這種稱為「建木」的樹乃是通天之樹。他生長在都廣之野,據說是天地的中心。到了中午,太陽照在樹頂上,連一點影子也看不見;站在這裡大吼一聲,聲音很快回消失在虛空中。從古籍的描述中,可知這種樹形狀也生的奇怪:細長的樹幹筆直的伸入雲霄,兩旁不生枝條,只在樹的頂端,生了一些彎彎曲曲的樹枝,盤繞起來象傘蓋。拉它的樹幹,就會有扯不斷的樹皮掉下來,像纓帶,又像黃蛇。

這座位於天地中心的天梯,傳說是黃帝造的,成為上天或下地的天梯。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也可以尋找到天梯的痕跡。比如黃梅戲《天仙配》中,就有這樣的說辭:「董郎,你看這兩塊頑石,一塊高來一塊低,好似為妻上天梯。」

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也流傳著不同的天梯神話。比如壯族《卜伯的故事》說,過去天地是可以上下的,後來雷王為了防範卜伯,把天升高起來,只留巴赤山上的日月樹作為天梯溝通天上地下。布依族古歌《闢地撐天》說,地上人用大楠竹把天地連接起來,順著它可以登天。這裡的日月樹、大楠竹都起天梯的作用。水族《月亮山》故事說,水族山鄉有座高高的月亮山,順著這座山可以爬到天上,引得天女到人間。

當遠古的天梯已然消失後,今天的人們將以何種方式回歸天國呢?也許上天早已安下了新的天梯,就看我們是否願意攀登了。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雷州半島南渡河畔小鎮窯家墟的各色小人物,在國家各項運動對個人命運深刻影響下,展現堅強生存的意志。(fotolia)
    徐生原可考上狀元第一名,但因他背女子過河時吟誦的詩句,流露出不正的想法,他中第一名狀元的資格便被褫奪了……
  • 根據《玉壺野史》卷一記載,曹彬滿周歲時,曹家舉行了慶生宴會。曹彬父母把上百的玩具和器物全都擺在宴席上。眾人也都好奇,小曹彬能抓到什麼呢?
  • 故事中的漁民救人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報,既幫淹死鬼修成了正果,自己因救了三個人積了很大陰德。自從淹死鬼做了土地神,漁民就再也不打魚了。而漁民也得到了福報,在神佛的護佑下,不管災年豐年,他家的莊稼年年豐收,家中事事順利,家境也慢慢富裕起來,他活到八十多歲無疾而終。
  • 《壽康寶鑑》裡記載的一個因果故事,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故事中藍潤玉的行為,在現代人眼裡,不僅不算啥錯誤,很可能還會被人以「痴情」「追求愛情」等來看待,會看成一段有「浪漫情愫」的「暗戀」及「美好回憶」。可是,他的行為卻遭到了天譴惡報。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 老人收到的一百兩,其實是從商人的箱子裡拿出來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當商人的背心付的錢。但這位江西術士如何辦到的?這就無人知曉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