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端午插青 農民趕收成

人氣: 1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瑞益新竹縣14日電)端午節將至,自古以來家戶在門口插菖蒲、艾草與榕枝,客語稱為「插青」,用來趨吉避凶。新竹縣新埔鎮農民劉邦仁今天一大早下田採收,要趕在明天賣給台北批發商。

16日就是端午節,劉邦仁一早冒雨採收菖蒲、艾草與榕枝,並在家設立臨時加工廠,號召親朋好友幫忙。

劉邦仁務農,從事菖蒲、艾草與榕枝生意已有30年。他表示,每年就忙這個時候,因為菖蒲與艾草不能太早採收,否則就不「青」了,只能於批發日的前1天採收。

劉邦仁說,每把「插青」批發價近新台幣10元,但大把又茂盛的「插青」在市場可賣到每把25元左右,曾有1年進帳30幾萬元的紀錄。

「插青」習俗源於中國唐朝末年黃巢之亂,客家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說,唐末某年端午節的前幾天,黃巢到1處村莊,見1婦女帶著2個小孩逃難,但她把年長、略重的小孩背在身上,卻牽著年幼的小孩,黃巢見狀上前詢問。婦女答說,大的小孩是嫂嫂所生,但嫂嫂已病故,她需用心照料,所以背在身上;年幼的小孩是她所生,如果遇到危難,就背著嫂嫂的小孩逃命,捨棄親生小孩。

黃巢聽後相當感動,要她返家後在門口「插青」,黃巢的士兵將保其平安,婦女的鄰居詢問後得知原因,紛紛效法,確保各家安全。從此以後,端午節插青便成民間習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