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漫思

季黛
font print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十年了,那個細雨紛飛的午後,在友人的陪伴下,初次領略了周莊的美。除了煩人的攬客方式、制式烹調、營利噱頭之外,一切都是那麼的令人心動:

那水鄉集鎮式的建築裡,儘管物換星移,儘管鏡花水月,可它時時都靜默的,冷眼旁觀著,那曾經有過的滄桑容顏……

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欸乃聲聲的小舟在橋洞中往來穿梭。那隨風飄送的急管繁弦、繞樑盈耳的玉板輕歌;那滿堂喧鬧的觥籌交錯、滿地飛旋的妙曼舞姿……處處難再尋覓,在在都已消失。而今昔時的繁華已逝,佳人已杳,盛事難再,幽夢難圓,留下的也只是這幢幢的雕磚門樓,深深的簷角廳堂和那曲折的港汊河水,不變的日月晨昏。

幾經抵死纏綿,幾度忍痛割捨,幾次驀然回首,幾回麻木哀怨,那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人間一齣齣戲,從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代代都得互換角色再輪迴,而日日裡無言置身事外,不用沾惹紅塵苦海的依然是那幢幢的雕磚門樓,深深的簷角廳堂和這曲折的港汊河水,不變的日月晨昏。

九百多年歷史的古鎮街道,在夕暉中仍舊映現繽紛的色彩,在時間漫無邊際的長河裡,在歲月無心加諸的滄桑中,依然靜止、沉睡,照樣挺立、傲視。看著它──先民的智慧結晶,我們只有感動與讚歎!

站在那朦朧飄邈的水鄉邊神遊故土,也許我的某世曾在這兒流連忘返;在這雨霧淒迷中的街道回首沉思,可能我手寫的「紅葉信箋」就靠這蜿蜒的流水,送去無盡的情思……誰知道呢?如今重來,景物依舊而人世滄桑,水天原樣而心念滄桑。

其實,滄桑沒啥不好,它是一種深沉的美!是千磨萬擊之後的堅勁之姿!那是歷練後的成熟;煎熬後的洞徹;浴火後的重生;苦去後的甘來;悲喜後的恬淡;絢爛後的無執。它是一種澄澈的美!是看透虛空,掌握真理之後的清醒!眼神裡,盡是生命最深的期待;思緒內,全是擁有美好未來的釋然;嗓音中,盡顯渾厚從容的自在。

滄桑並不意味著年齡的蒼老,那是歲月的刻痕、時間的軌跡;滄桑並不代表著體力的衰退,那是自然的規律、萬物的準則。滄桑是生命深層內裡的成熟睿智、通透豁達,是生命提升後的覺悟呈現。那意味著超脫凡俗,不入六道;掙脫情思,輕鬆自在的境界。是回歸本性後,真正愉悅、真正純淨的靈性本質。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絮絮飛雪落白頭
    天上人間共一方
    雪溶為水自流去
    稀疏白髮更滄桑
  • 看春天的新綠化做希望
    秋日的楓葉沉澱為深紅的滄桑
    夏雨滌蕩了塵埃
    將一片潔白的寧靜交予冬來珍藏
  • 清風似語細呢喃,夜夢遙寄孤窗前。
    戎馬鐵戈黃沙起,古道滄桑續中原。
  • 魂清心素傲骨軒

    娉婷寂寂蒼山岩

    繁華滄桑風流逝

    獨凜冰霜出塵仙

  • 讀了劉曼華大師的詩作〈家〉:「他鄉故國兩無家,滿頭盈盈披白髮,痴讀離騷問天地,浪跡三峽無天涯。」讓人感到了她的滄桑、無奈,不禁隨之唏噓、感慨。
  • 一個民族的文學真本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被這個民族地面上的繁華所遮掩。屬於根的部分,只有在歷經滄桑之後,才顯出它風雪歲月的痕跡來。中國的地下文學,深深地扎根在民族的地下,做著這個民族一點一滴的記錄…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依稀可見的《敕勒歌》載著歷史的厚重感,讓人靜靜品味時深思良久,在來不及回首的滄桑中,蒙古牧馬人的歌聲,穿越人生的急流,彷彿正訴說著淡淡的憂傷。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