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漫思

季黛
font print 人气: 50
【字号】    
   标签: tags:

十年了,那个细雨纷飞的午后,在友人的陪伴下,初次领略了周庄的美。除了烦人的揽客方式、制式烹调、营利噱头之外,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心动:

那水乡集镇式的建筑里,尽管物换星移,尽管镜花水月,可它时时都静默的,冷眼旁观着,那曾经有过的沧桑容颜……

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欸乃声声的小舟在桥洞中往来穿梭。那随风飘送的急管繁弦、绕梁盈耳的玉板轻歌;那满堂喧闹的觥筹交错、满地飞旋的妙曼舞姿……处处难再寻觅,在在都已消失。而今昔时的繁华已逝,佳人已杳,盛事难再,幽梦难圆,留下的也只是这幢幢的雕砖门楼,深深的檐角厅堂和那曲折的港汊河水,不变的日月晨昏。

几经抵死缠绵,几度忍痛割舍,几次蓦然回首,几回麻木哀怨,那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人间一出出戏,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代代都得互换角色再轮回,而日日里无言置身事外,不用沾惹红尘苦海的依然是那幢幢的雕砖门楼,深深的檐角厅堂和这曲折的港汊河水,不变的日月晨昏。

九百多年历史的古镇街道,在夕晖中仍旧映现缤纷的色彩,在时间漫无边际的长河里,在岁月无心加诸的沧桑中,依然静止、沉睡,照样挺立、傲视。看着它──先民的智慧结晶,我们只有感动与赞叹!

站在那朦胧飘邈的水乡边神游故土,也许我的某世曾在这儿流连忘返;在这雨雾凄迷中的街道回首沉思,可能我手写的“红叶信笺”就靠这蜿蜒的流水,送去无尽的情思……谁知道呢?如今重来,景物依旧而人世沧桑,水天原样而心念沧桑。

其实,沧桑没啥不好,它是一种深沉的美!是千磨万击之后的坚劲之姿!那是历练后的成熟;煎熬后的洞彻;浴火后的重生;苦去后的甘来;悲喜后的恬淡;绚烂后的无执。它是一种澄澈的美!是看透虚空,掌握真理之后的清醒!眼神里,尽是生命最深的期待;思绪内,全是拥有美好未来的释然;嗓音中,尽显浑厚从容的自在。

沧桑并不意味着年龄的苍老,那是岁月的刻痕、时间的轨迹;沧桑并不代表着体力的衰退,那是自然的规律、万物的准则。沧桑是生命深层内里的成熟睿智、通透豁达,是生命提升后的觉悟呈现。那意味着超脱凡俗,不入六道;挣脱情思,轻松自在的境界。是回归本性后,真正愉悦、真正纯净的灵性本质。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絮絮飞雪落白头
    天上人间共一方
    雪溶为水自流去
    稀疏白发更沧桑
  • 看春天的新绿化做希望
    秋日的枫叶沉淀为深红的沧桑
    夏雨涤荡了尘埃
    将一片洁白的宁静交予冬来珍藏
  • 清风似语细呢喃,夜梦遥寄孤窗前。
    戎马铁戈黄沙起,古道沧桑续中原。
  • 魂清心素傲骨轩

    娉婷寂寂苍山岩

    繁华沧桑风流逝

    独凛冰霜出尘仙

  • 读了刘曼华大师的诗作〈家〉:“他乡故国两无家,满头盈盈披白发,痴读离骚问天地,浪迹三峡无天涯。”让人感到了她的沧桑、无奈,不禁随之唏嘘、感慨。
  • 一个民族的文学真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这个民族地面上的繁华所遮掩。属于根的部分,只有在历经沧桑之后,才显出它风雪岁月的痕迹来。中国的地下文学,深深地扎根在民族的地下,做着这个民族一点一滴的记录…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依稀可见的《敕勒歌》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静静品味时深思良久,在来不及回首的沧桑中,蒙古牧马人的歌声,穿越人生的急流,仿佛正诉说着淡淡的忧伤。
  • 能够听到叶落,那或许整个驿站没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时接待人员应该也歇息了吧。 整个诗篇,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孤独、失落。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