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注意力不足?職棒球員使用過動症藥物

文/林裕豐

人氣: 550
【字號】    
   標籤: tags: , ,

2009年底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共有一百零八位大聯盟棒球球員獲准使用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根據統計於2006年時有28位球員,2007年有103位球員,2008年則有106位球員獲准使用。2008年獲准使用的大聯盟棒球選手占總球員數的7.86%。

棒球專家說,對於部分球員而言,使用這類藥物使的身體得到穩定的治療是一個必要的措施。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我們可以舉出幾個疑點。由流行病學的研究數據來看,ADHD的患病率在全世界兒童可高達8-12%,但最新數據顯現,到了成年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病率降低到3-5%。大聯盟棒球球員怎會比一般人多出約兩倍的比例呢?我們該如何去解讀這個現象呢?

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對ADHD的診斷標準:
A.符合(1)或(2)
(1)下列九項注意力不足症狀中至少六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有適應不良現象,且其表現未達應有之發展階段:
(a)常忽略細節,在學校功課、或其他活動中粗心犯錯。
(b)做作業或遊戲時不能持久、專心。
(c)常常聽而不聞。
(d)常常不聽從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雜物或該做的事(非因對抗行為或聽不懂指示)。
(e)對於完成需要按照順序或多步驟的工作或活動有困難。
(f)常常逃避或非常討厭需要持續專心的事物(例如:學校作業、家事等)。
(g)常弄丟東西(例如:玩具、家庭聯絡簿、鉛筆、課本、用具等)。
(h)容易分心。
(i)健忘。

(2)下列九項過動/衝動症狀中至少六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有適應不良現象,
其表現未達應有之發展階段:
(a)在座位上手腳一直動來動去或身體扭動。
(b)坐不住。
(c)常常過度的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
(d)很難好好的玩或上課安靜聽講。
(e)沒有辦法持續做一件事而換來換去。
(f)很多話。
(g)常常在問題尚未講完時就搶著說答案。
(h)在需要輪流的團體活動或遊戲中不能等待。
(i)常常干擾或侵犯別人。

造成這種疾病的原因是複雜且不明確的,有可能涉及生理和心理因素。

如何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例如,談話治療,心理動力學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和教育介入方案(學習和組織能力輔導等)。但使用藥物往往是目前較具成效且被優先使用的治療方式,再配合心理輔導與教育介入方案可以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專門治療ADHD的藥物有神經興奮劑,像是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已經有超過50年的使用歷史,研究證據指出這藥物在醫師指示下可安全的使用。非神經興奮劑有例如思銳(Strattera)等。

棒球和ADHD
現在-回到棒球。毫無疑問地我們可以理解有一部份大聯盟球員是因著醫生的診斷和治療ADHD而合法的使用藥物,但比一般正常成年人高出幾乎兩倍的發病率,很難不被人懷疑大聯盟棒球選手是為了獲得安非他命和安非他命類的藥品。

近年來棒球界提出更新穎更有效率的藥物測試程序以因應運動選手所發生的禁藥風波(例如類固醇醜聞)。然而我們合理的懷疑:由哪些專業人士診斷這些球員?怎樣的醫師處方藥物?是否由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參與治療ADHD的球員?這樣的治療與給藥是否由適當的醫生監督球員的藥物使用。也許我們必須承認被多數人所喜愛的棒球有一個潛在的問題:藥物濫用。@

參考資料
1.Faraone SV, Sergeant J, Gillberg C, Biederman J (2003).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DHD: Is it an American condition? World Psychiatry 2:104-113.
2.Kessler RC, Adler L, Barkley R, et al (2006).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adult ADH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m J Psychiatry 163:716-723.
3.Faraone SV, Biederman J (2005). What is the prevalence of adult ADHD? Results of a population screen of 966 adults. J Atten Disord 9:384-391.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IV-TR. 4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5.Faraone SV, Biederman J (2009).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ADHD Relat Disord 1:7-13.
6.Sugarman A (200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rauma. Int J
Psychonal 87:237-241.
7.Salomonsson B (2004).Some psychoanalytic viewpoints o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Int J Psychoanal 85:117-136.
8.Salomonsson B (2006).The impact of words on children with ADHD and DAMP. Int J Psychoanal 87:1029-1047.
9.Vitiello B, Towbin K (2009). Stimulant treatment of ADHD and risk of sudden death in
children. Am J Psychiatry 166: 955-957.
10.Gould MS et al (2009).Sudden death and use of stimulant medications in youths. Am J
Psychiatry 166: 992-1001.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