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暖化釀莫拉克暴雨?台學者:應說整個太平洋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6月28日訊】(據中廣新聞彭群弼報導)莫拉克帶來的超大雨量引發重創中南部,當時部分學者提出全球暖化,導致水氣增加是背後的重要因素。對此,國科會委託18位學者進行的研究結果卻顯示:主要應該是颱風移動速度太慢等原因。台大教授張智北表示,全球暖化之下,預估未來一百年,太平洋地區,導致強颱增加,弱颱減少,雨量也會增加。但這樣氣候模式只能描述整個太平洋地區,無法「進一步推論到台灣或個別區域」。

莫拉克風災去年重創台灣地區,並出現破紀錄的降雨,相隔一個月左右,有研究氣候的學者提出警告,強調暖化導致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增加,導致蒸發量增加,因而讓降雨的強度不斷增加,海溫增加一度,會增加7%的水氣。這樣的說法也廣泛被媒體引述,甚至還有中學老師製作「從莫拉克風災看球暖化」的教材。看在氣象學者眼中,憂心忡忡,日前國科會委託國內相關領域共18位學者撰寫莫拉克風災的成因分析,結論是:看不出來暖化是造成莫拉克風災出現驚人降雨量兩者的關連性。

曾經投書媒體的台大教授張智北,上午在氣象局擴大舉辦的年度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暨第五屆國際海洋大氣研討會上,再度以莫拉克與暖化之間的關連發表專題演講,隨後並且有多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颱風與暖化的關係。

張智北表示:暖化是全球的氣候變遷尺度下的議題,目前國際間科學家達成的初步共識認為:局部地區的海水溫度的升高,會導致強颱增加,弱颱大量減少,降雨量增加,大西洋在過去這段時間呈現了這樣的現象,根據目前科學界可以掌握的數值模式預估,下一個一百年,太平洋海水溫度會上升,強颱會比大西洋更多,弱颱更少,雖然推估出各增加11%及20%的「定量」預估,但並無共識。

張智北強調:現有的科技能力,僅能描述整個太平洋地區,無法進一步縮小到某個特定範圍,例如台灣地區。

回到莫拉克風災的議題,張智北綜合歸納各種研判認為,莫拉克停留時間太久,加上當時西南氣流提供水氣,風向水氣在迎風面山區的地形效應下,導致劇烈的降水。這些都與暖化無關。

類似的現象過去侵襲台灣的強颱也曾經發生,因此,莫拉克為何移動速度如此之慢,是科學界需要解決的課題,此外,也凸顯了台灣地區的災害承受能力相當脆弱,在無法預期未來的颱風有多強的情況下,做好防災是最重要的課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