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三代聯手 打鐵轉型文化產業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29日電)農業時代,打鐵曾是一門專業技能;如今,打鐵店逐漸成為夕陽產業。台中市慶隆打鐵店力擋沒落,1家三代接力傳承,不畏辛苦,致力維繫並轉型為文化產業,讓打鐵聲不會消失。

台中市南屯區萬和宮一帶是發展較早的地區,雖然受到現代化及工商業的衝擊,地方人士仍然致力保存傳統,不讓傳統產業被時光吞噬。

傳統商業轉型為現代商業較不困難,但是辛苦又耗費勞力的打鐵店則不受下一代子孫歡迎,南屯的打鐵店因而一家一家關門,原本的打鐵街已不再出現此起彼落的打鐵聲。

「當初在萬和宮附近,打鐵店林立,南屯路宛如一條打鐵街,可是工業發達後,打鐵店很難抵擋沒落的趨勢。」創設慶隆打鐵店的蔡慶隆感慨道出打鐵店的沒落歷史。他說,打鐵雖是一項專門技能,卻需耗費較多的勞力,許多打鐵店家的子女較不喜歡傳承這項傳統家業,學習打鐵的人漸漸減少,打鐵街已失去往日的光彩。

慶隆打鐵店成為萬和宮一帶僅存的打鐵店,至今已超過1甲子,成為碩果僅存的打鐵店。蔡慶隆說,打鐵已經難賺到大錢,但如果跟上時代潮流、努力經營,還是可以繼續營運下去。

慶隆打鐵店已傳承至第3代,蔡慶隆之子蔡添順說,打鐵雖然辛苦,但必須與時俱進,不能一直停留在傳統打鐵的階段,還是要引進機器取代人力,否則難以維持競爭力。

蔡添順已經完整接下慶隆打鐵店的主要工作,讓蔡慶隆得以放下手中重鎚,分出心力從事公益與文化事務,並參與萬和宮的廟務,且不必擔心打鐵店的前途。

第三代的蔡進永原本從事貿易工作,25歲的他決定回家學習打鐵技藝,繼續傳承打鐵的產業與使命,不讓打鐵業在南屯消失。

蔡進永說,打鐵的確是相當辛苦的工作,現代的打鐵店不能再用勞力經營,必須引進現代化經營的觀念,也要善用機器代替人力,如此才能讓打鐵店得以持續經營。

他認為,打鐵已是相當難得一見的技藝,值得加以保存,並應轉型為文化產業,如此才是打鐵店的未來走向。


台中市南屯萬和宮附近的慶隆打鐵店,是當地碩果僅存的打鐵鋪,「鏘鏘鏘」的打鐵聲,打響慶隆的名聲,繼前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後,副總統蕭萬長(中)29 日也慕名登門參觀,並肯定蔡家三代傳承傳統產業的用心與努力。(中央社)


蔡慶隆也認為,打鐵店的「打鐵」將變成一項文化表演,讓現代人還有機會見識到這項傳統技藝,並努力從中開發文化財。

慶隆打鐵店力抗沒落有成,已化身為南屯一帶的特色商家,名聲也遠播台北,包括前總統陳水扁、前副總統呂秀蓮及副總統蕭萬長,都慕名登門參觀,讓打鐵店的招牌更閃亮。

「只有夕陽事業,沒有夕陽產業。」蔡慶隆說,只要經營得法,並跟上時代腳步,打鐵的傳統產業也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