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價格上漲 美糧農進軍亞洲市場

標籤:

【大紀元8月25日訊】(美國之音報導)跟幾年前大米價格大幅度上漲引起亞洲部份市場恐慌的情形不同,這次亞洲對小麥和玉米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的反應基本上還算正常。美國的農民對俄羅斯、烏克蘭和黑海地區發生的糧食減產並不緊張,反而認為這是擴大自己在亞洲市場份額的一個機會。

這個月早些時候,俄羅斯因為乾旱而決定停止小麥出口後僅幾天,美國內布拉斯卡州的農業代表訪問了香港和台灣,推銷他們的產品。他們在台灣簽署了在今後兩年向台灣提供價值5億美元的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合同。

種植小麥的農民丹.休斯(Dan Hughs)是美國農業代表團的一個成員。他希望美國這個世界小麥出口大國能夠填補全球供應出現的缺口。

休斯說:“前蘇聯國家發生的乾旱對我們美國農民來說是一個機會。不幸的是,世界上有些農民會有欠收,而我們的投資則有機會獲得不錯的回報。我們剛剛在一個月前獲得了好的收成,我們農場的收成也還可以,但由於俄羅斯的乾旱而引起糧價上漲,所以,我們今年應該有不錯的利潤。”

*美國小麥豐收*

俄羅斯和中歐地區的糧食欠收,國際小麥價格從6月份以來已經上漲了50%以上。雖然目前的價格還遠遠低於2008年的歷史記錄,但是各國的消費者和政府都對此感到不安。

不過,在美國,政府表示今年美國的小麥產量將提高2%。從單位產量來看,今年可能是種植小麥的農戶們遇到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好年景。

*亞洲反應平靜*

兩年前,大米價格增長了兩倍,亞洲市場近乎恐慌。政府和消費者趁價格還可以的時候競相買進大米。大米是亞洲民眾的主食。

和上次相比,亞洲對這次小麥漲價的反應還算比較平靜。

主要原因是,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亞洲最大的國家表示,他們擁有充足的小麥供應。中印都算是世界小麥生產大國。這兩個國家生產的小麥幾乎全都在國內銷售。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它的小麥儲備都是為內需準備的,只有一小部份賣給孟加拉國這樣的鄰國。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說,世界小麥價格的上漲不大可能引起國內供應緊張。發改委認為,中國國內的小麥價格已經高於國際價格,所以也不大可能出口到海外。

*並非完全不擔心*

但是,這並不是說亞洲各國政府對糧價的上漲一點也不擔心。

中國的食品價格7月份上漲6.8%,而6月份的增幅是5.7%。中國當局對食品價格的上漲給予密切關注,因為價格突然竄升可能會引起廣大的農村居民情緒失控。

亞洲地區最大的一些食品加工企業,比如澳大利亞的Goodman Fielder公司。這家總部設在中國的麵包原料供應商表示,他們今後幾個月的原料供應已經鎖定,從而能夠避免價格暴漲的風險。

彼得.馬京((Peter Margin)是Goodman Fielder公司的CEO。

他說:“眼下我們還沒有必要到市場上有所行動。我們現在的狀況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們認為,按照現在的供應狀況和澳大利亞的良好收成,我們可能會看到糧價今後會有鬆動的跡象。”

雖然亞洲大多數國家能夠避免糧價上漲的衝擊,但情況還是有可能變化的。可以預料,人口的增長和財富的增加將會推動糧食消費。

世界玉米價格今年也提高了。最近幾個月,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大量的玉米。這是四年來的第一次。國內的乾旱和牲畜飼養需要的增加帶動了玉米需求增長。中國7月份的玉米進口量比6月份翻了一番還要多。

*中國市場不斷擴大*

由於收入的增加和口味的變化,休斯和其他美國農戶認為,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市場在不斷擴大。

他說:“那裏對蛋白質產品和肉類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長。為了增加肉類的產量,人們就需要用更多的糧食來飼養牲畜,擴大肉類加工。所以,我們認為,亞洲地區是美國糧食、牛肉和豬肉的一個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市場。那裏的人口多,收入水平也在提高,人們的飲食中需要更多的肉。”

8月份,美國每週的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出口都創了新記錄。

不過,美國農民也面臨澳大利亞的激烈競爭。澳大利亞的出口商往亞洲運送糧食的速度要比美國出口商更快。

相關新聞
原油價漲近82美元 天然氣跌價
微弱復甦趨緩 全球股市大跌逾2%
灣區二季度房價普遍上漲
高盛預期未來六個月 黃金可能上漲至130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