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省私校學費大漲 聯邦政策遭疑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胡曉輝墨爾本編譯報導)在過去的十年裡,墨爾本最富有的學校學費漲幅超過通脹率,這證明聯邦政府用稅收資助私校以穩定學費的努力是失敗的。

時代報報道,聯邦政府的這個資助方案是從2001年何華德政府開始採納的,目前正在重新審查中。此方案旨在幫助私立學校補貼學費,使更多的家庭能夠承擔得起。

在過去的十年裡,排名前10名的學校學費平均漲幅91%,遠遠超過37%的通貨膨脹增長率。
學費的增長速度也超過了政府的私立教育勞工成本指數,這個指數在至2010年6月時增長了49.8%。工資佔據了學校費用的大部分。

吉拉德總理已保證要在今年徹底檢查這個資助體制,因此引發猜測用納稅人的錢資助私立學校的份額將會減少。

在這10所被分析調查的學校中,Haileybury是政府採用這個制度以來接受資助增長最快的學校,是因為此制度不僅僅考慮一個學校的籌資能力,更要考 慮該校區的「社會經濟地位」。
這家學校在10年內收到的學生人均納稅人資助份額增加了4倍,從1009 元漲到4638元。而同期該校的12年級學費漲了91%,從2001年的12,075元漲到今年的23,055元。該校表示由於他們在非富人區招收學生, 尤其是在Berwick 和 Keysborough 校區,因此它有資格在政府的資助框架內獲取更多的撥款。

維省私立學校機構(Independent Schools Victoria)負責人格林女士說,學費的增長不是無緣無故的,若不是政府的補貼,學費會增加更多。「因為教育很需要錢,」她說。「對教育投入的越多, 取得的效果就越好。不過……家長也彌補了私校的部分資金短缺……光靠政府的資助是不夠的。」

她說由於教師工資的增長和教育技術的投入所帶來的教育成本的增加,首當其衝的落在了私立學校學生家長的肩上,為此這些家長節省了其他納稅人的錢。平均起 來,學生家長付給學校的錢佔了學校收入的66%。

「我覺得這些家長應該得到認可和讚揚,而不是僅僅給他們一種屬於社會精英階層的感覺。」她還指出教育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增長速度比用於衡量通漲的標準消費者 物價指數(CPI)高出1倍。

不過,前生產力專員及遊說機構「救救我們的學校(Save Our Schools)」負責人科博特(Trevor Cobbold)指出,教育消費者物價指數僅僅反映了針對消費者的成本增長,即學生家長。他說教育勞工成本是表明學校成本增長的一個更好指標。

「精英私立學校的學費增長超過工資成本。工資成本佔了學校成本的80%,」他說。「再加上大量增加的政府補貼,這能夠使他們通過採取小班教學、增加新設備 新技術等教育資源來提高教育質量。」

這項政府資助體制的設計師、何華德政府時期的教育部長坎普(David Kemp)在2000年對國會說提高納稅人資助份額將「減輕學費壓力,使所有學校都更容易被選擇。」

他說:「Wesley College及許多其他學校的情況已經表明,當他們得到政府資助時……他們會降低他們的學費。」

然而事實上,Wesley中學的學費從2001年的11,330元增加到22,560元,漲了99%。

Wesley中學的學生家長史密斯(Simon Smith)一直要求這所學校應該為費用支出負起責任來。他說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錢用在了改善較貧困學生的學費壓力上。「即使學校真的把學費從原來的每 年22,000元減少到每年21,000元,可是這對於較貧困家庭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說。

同時,由教師工會進行的一項獨立調查顯示大多數澳洲人認為私立學校得到了過多的政府撥款。

調查回應者中有70%的人贊同聯邦政府「給私立學校的太多,給公立學校的太少。」

這項在澳洲教育工會(Australian Education Union)全國會議上公布的民意結果,共調查了2574人,其中1/4是學齡兒童的家長。這2574人中有16%的人將孩子送到公立學校讀書,9%的人 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

48%的調查回應者說,在政府審核后,所有新的資助都應該主要撥給公立學校。

澳洲教育工會的負責人加維里爾拉托斯(Angelo Gavrielatos)表示,這項調查表明絕大多數人贊同教育撥款要做根本調整。

「這給工黨政府一個機會:採用新的撥款體制以體現政府合理資助公立學校這一主要職責。」
維省私立學校機構負責人格林女士認為,此工會在混淆視聽,讓人以為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是精英學校,其實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低收費學校,就讀的是普通家庭的孩 子。

聯邦教育部長格萊特(Peter Garrett)在回應此項調查時表示,他讚賞象澳洲教育工會等機構所做的努力,並指出工黨政府的中小學教育撥款已經翻了一番,共投入649億以振興澳洲 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