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倫:中國保障性住房的怪象

張經倫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2月16日訊】中國的保障房計畫聽起來好聽,但完工率低,這是招牌怪象。各地的保障房建設更類似愚民口號,年初計畫「吹破天」,年終總結「躲很遠」。只聽到政府高喊將新建多少,超額開工多少,但完成情況總是低得讓人吃驚,而且現有的保障房存量也是一筆「糊塗帳」,至今沒有完整清晰的數字。

根據計畫,2009年中國計畫建設保障房260萬套,2010年計畫是580萬套,2011年計畫是1,000萬套,僅過去兩年計畫即達840萬套。計畫雖好,但具體完工情況,卻沒有數據公佈,不過依據零星半點的信息,也可以看到保障房完成情況的縮影。

依據2010年12月深圳市住建局公佈的信息,「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規畫中原本計畫籌建16.9萬套保障性住房,目前竣工2萬多套,僅佔原計畫的12%。而截至2010年10月初,廣東佛山市該年計畫建設的1,600套保障性住房開工率僅有65%,竣工率也僅為10%。據查,上海市 2010年也僅完成20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占2008至2012年規畫的30萬套保障房的10%左右。2009年,廣州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截至當年 10月的投資完成率只有26.5%。

保障房超低的完工率,成了許多城市不言的默契。在各地蓬勃發展房地產的情況下,為什麼保障房就建不起來呢?

地方政府不樂意

2010年,國土部數據顯示,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為2.7萬億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透露,「土地財政」收入是地方的經濟命脈,佔地方財政收入的60%左右。

在當前「賣地財政」的現狀下,對地方政府來說,建設真正的保障性住房是花錢的事,既要提供土地,而且建成後還會衝擊當地房地產市場,會使當地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

有學者估算,建廉租房會使中國地方政府損失3,000億元,而且不能賣地,不能創造GDP,不能像商品房一樣大賺一筆,沒有錢的買賣無法讓他們重視,這正是地方政府建設保障房缺乏動力的原因所在。官方的數據顯示,2010年保障房型住房用地供應僅完成了計畫的67.9%。

除了不想提供土地,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更是大成問題。儘管保障房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於中央政府專項補助資金、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淨收益的最少10%、住房公積金淨收益、財政收入等,但地方政府拿出的土地出讓金要佔大頭。

2010年11月17日,審計署公佈了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審計調查的32個城市當中,有22個城市沒有按時足額計提土地出讓純收益的10%給廉租房建設使用。此外,不少地方還存在套取、挪用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等問題。

儘管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設完工率低,但中共中央也不追責,大家心照不宣,保障房如何能不缺失!

房產商不高興

建設保障性住房,除了地方政府無利可圖不高興,對房地產商來說,也是一件痛苦的差使。

《21世紀經濟報導》近日揭露,北京翠城項目施工早已暫停,這個1998年立項的保障房樣本項目建設了十多年,至今仍有四十餘萬平米建築面積尚未完工,而項目承建方為此已巨虧21億元,繼續建設還要承擔更大的虧損。

但這並不是孤立的個案,還有金隅嘉業的朝陽新城項目,該項目在2009年底已經虧損約13億元。此外,亞洲最大的經適房小區回龍觀項目也面臨高達10億的虧損。

據《經濟參考報》此前引用一位常年在珠三角、長三角和廣西、湖北、湖南等地從事房地產開發的房開商的故事,揭露出建設保障房的尷尬。這位房產商親身經歷了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悲哀事:錢沒賺到手,朋友吵翻了不說,還壞了自己的名聲。

原因在於,政府給的保障房回收價格很難讓開發商賺錢,而且分配內幕多,最要命的政府的結算方式,表面上看白紙黑字的協議,幾乎每次結算的時候,相關部門就會有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的「結帳期」,不給點這些部門「好處」,錢就拖著不到帳。

從骨子裡不想發展保障性住房的一些地方政府「吃拿卡要」,以按時支付各類款項為條件,要求房開商「壓縮綠化面積」、「公共面積」,以挪給周圍效益更好的樓盤。使一些可以做成「樣板工程」的保障性住房項目不成樣子。根本原因在於保障性住房會影響當地的「土地財政」。

為了賺到錢,保障性住房在房產商的搗騰下,從建設時間上延長,從質量上「縮水」。

去年10月,中國新聞網報導,北京大興區的明悅灣小區九棟保障性住房中,八棟被查出混凝土強度未達設計要求,其中六棟被勒令拆除重建,兩棟加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一開發商在同一小區開發的商品房沒有檢測出質量問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房地產開發商表示,「不敢說30%,全市範圍內至少也有10%的保障房是存在質量問題的。」

而實際上,保障房的開發週期比商品房長一到三年,跑馬拉松的也不鮮見,北京翠城項目已經建設十多年,最終的結果是賠本停工。

北京如此,其他的城市能好到哪裡去,可以想像。

權貴都來搶

雖然保障房建設時遭受冷遇,完工率不高,但分配時卻是熱火朝天的局面,不該出現在分配名單裡的各個政府部門的人員、及富豪權貴紛紛上榜,也成為中共專制社會的又一怪象。

2009年,武漢余家頭小區三期經濟適用房搖號爆出舞弊事件,分配人員用軟件操縱,出現六連號,令民眾對保障房的分配黑幕深惡痛絕,但至今保障房也沒脫離黑幕的籠罩。

而北京,同時申請經適房和廉租房的擁有18個1和18個0身份證號的高明顯,始終在有關部門的保護下不顯山不露水。北京最大的經適房小區天通苑,據媒體透露,一名去世的有名相聲演員,在此擁有10套房。而且北京第一個經濟適用房小區回龍觀,開奔馳寶馬的業主到處都是。

北京如此,其他地方自然爭相效仿,各地保障房分配黑幕時時見諸媒體。

2010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請終審結果網上公示。通過這份名單,市民們發現,名單中不少申請者2009年收入僅2萬餘元,但當年卻可以購買包括思域、飛度、福克斯等註冊價格超過10萬元的車輛,甚至有的申請人2008年和2009年的年收入都不超過4,000元還購買了豐田小汽車,註冊車價14萬餘元。最令人吃驚的是有一個申請家庭居然擁有4輛車,1元轉讓90萬股權的印刷廠老總也在終審名單之列。

此前,身家數千萬的上市公司前高管的兒子,也通過了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終審。

深圳保障房風波煙雲未消,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又起波瀾。縣政府在新年到來之際、把廉租房分配給教育、衛生、計生三個系統的公職人員,被稱為是這三個系統的「最給力年終獎」,而這些包含了中學校長、副校長、醫院主治醫師、計生幹部等公職人員,許多家庭每月看得見的收入就超過三、四千元,甚至有的還有別墅。

當然,在中共專制,腐敗橫行的中國,保障房成為權貴人士爭而食之的肥肉,此種怪像在中國大陸也就見怪不怪了。

被質疑的新目標

保障房建設的不力令社會各界聲討,也許為了平息日益增加的民憤,2010年12月初,住建部透露,2011年保障房及棚戶區改造總計達1,000萬套。這個目標成了業界的笑談。

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業內估計投資規模約1.4萬億元,這個數字和過去五年全國年均土地出讓金總收入幾乎相當。如果地方政府要完成如此規模建設,要麼將土地出讓金都用於保障安居工程,要麼通過地方融資平台向銀行大規模貸款。中共的地方政府能否勒緊褲腰,捨命為群眾辦點實事?歷史的經驗讓我們無論如何都心中存疑。

中國的保障房,真的很難說有保障。沒有保障到低收入民眾的居住問題,只能白白玷污了「保障」兩個字。◇

本文轉自210期【新紀元週刊】「中國經濟觀察」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12/9040.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中國住房購買力嚴重分化 再現「房改」呼聲  
舊金山中國城低價老人住房開放
中國投資者抬高澳洲住房價格
茉莉:瑞典和中國住房政策之比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