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講求速效的就醫迷思

張文華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這是一個10倍速成長的時代,越來越快的車子、飛機、上網速度。看慣了快速轉動的時代巨輪,大家變得習慣於心急、不耐。

求快,讓我們可用的時間變多,算是使生命變長的另一種形式。但是,這種「事事急」的習慣,有時卻只換得暫時性時間變多、生命變長的假象。事實上,真正得到的可能是生命品質的變差。而且,在把眼光放遠之後將訝然發現,其實生命正在變短!因為,不經大腦思考的「急」,往往換來的不是效率,而是「呷緊弄破碗」,得不償失!

速成的就醫文化
你知道我們將要談什麼嗎?麥當勞的快速點餐車道?不是!2小時快速相片沖洗店?快速減肥中心?都不是!我們要談的是台灣人的特產:速成的就醫文化。什麼?看病也要速成?不信,你看看以下這位老阿嬤:

「醫生啊!我這個幼孫仔發燒,可以先幫他打個針嗎?」老阿嬤抱著小孫子進來,我都還沒和她的孫子打過照面,就自個兒先開起處方來了。

我有點啼笑皆非的問她:「歐巴桑,妳的幼孫仔是怎麼了?」

這下更絕,她竟然回我:「我哪ㄟ知影(我哪知道)?我吶知影,就免來找醫生你啊!」

好像也對嘛,就是不知道生了什麼病才帶孫子來找我!問題是,既然不知道是什麼病,為什麼要急著退燒?燒本身不是病,它只是疾病外顯的症狀之一。所以,我們該急的是查明發燒背後的原因,而不是急著退燒。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醫師急著想知道發燒的原因,而老阿嬤只想快點讓她的幼孫仔退燒,怕他燒壞了腦子。

其實,除非燒到攝氏42度以上,否則發燒並不會燒壞腦子。確實有某些情況需先退燒,比如有熱痙攣或是癲癇的小兒,為了怕因體溫過高誘發痙攣發作,必須及早退燒。否則,輕度的發燒對病情的恢復反而有幫助。

當然38.5度以上的高燒,可能因極不舒服而影響小兒的胃口及活動力,進而不利於病情的恢復,這時醫師就會處方退燒的藥物。

錯誤觀念
不過,很多大人會對小孩子的發燒過度擔憂,我們來聽聽以下這位媽媽的抱怨:「醫師,你開給我女兒的藥都沒有效耶!」

「怎麼了,咳嗽和流鼻水都沒改善嗎?胃口及活動力好不好?」

「是都有改善啦!胃口及活力也不錯。不過,這兩天燒都沒有退到完全正常耶!」

又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退燒只是讓患者較舒服,退到完全正常並不是我們的目的。體溫即使降到完全正常,也只是安撫了心急的父母,對小兒的病情並沒有幫助。所以,我常告訴患孩的父母:只要小孩的胃口不錯,活動力也正常,就不用擔額外的心,只要按時服藥,注意觀察就可以了。

老阿嬤要求幫她的孫子打針,這也是台灣固有的就醫文化之一。很多人喜歡打針,不但自己要打針,還會要求醫師幫他的兒子、孫子打針。在台灣早年,醫療院所用來打針的是經煮沸或高壓消毒後重覆使用的玻璃針筒。而台灣人特別喜歡打針,諷刺的是,消毒不完全的玻璃針筒就成了各種經血液傳染疾病的媒介之一。也算「台灣第一」的B型肝炎帶原盛行率,可能就是這樣造成的。

現在的針筒都是用一次就丟掉的拋棄式針筒,不再是傳染疾病的可能途徑。但注射是一種不得已的給藥方式,只有在少數情形之下才有必要,比如:無法經口服用藥物時(嘔吐厲害、食道狹窄)、有必要緩解極不舒服的急性症狀時(癢得睡不著的蕁麻疹、痛得冒冷汗的腎絞痛)、經口給藥緩不濟急時(脫水時、急救時)。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注射給藥都是多餘的,對病情的復原並沒有多大的助益。可是很多人可不這樣認為,我們來看看以下這位年輕的媽媽:

「醫師,可以麻煩幫我的小孩子打個針嗎?」20歲出頭的年輕媽媽怯生生的問著。

「我想應該不用打針,吃藥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打針呢?」

「因為打針比較快好,不是嗎?」

「打針不會比較快好,除了預防針外,我自己從不打針,我也不幫我的小孩子打針。如果打針那麼好用,我為何自己笨到不會用?如果打針會讓病比較快好,健保局豈不是要鼓勵醫師多多打針,因為可以少花點健保給付嘛!」

「可是……,如果不幫他打針,回去我公公會罵我耶!」

唉~苦口婆心,好說歹說,她都聽不進去,就只是想拗支針來打!打針真有那麼大的魅力,讓她不惜抗衡醫師的處方,千方百計,不打一針不為快嗎?真是難解的患者心理啊?

面對疾病的正確心態
對絕大多數的疾病來說,打針真的不會讓病好得比較快。想想看,打針的藥和口服的藥是大同小異,只是給藥方式不同。打針時因為不需經腸胃道吸收的過程,所以藥效發作較快。對急性不適症狀的快速緩解或有幫助,但其藥效也是在幾個小時內就消失殆盡了,對整個病情的改善並沒有什麼作用。不但不會讓病好得比較快,反而增加注射部位感染及傷害的機會。比如,有人認為台灣早期長見的青蛙腿(一種臀大肌纖維化的疾病),可能就和經常打針有關。所以,這種迷信打針的文化應該加以破除。

疾病帶給我們身心的苦痛,誰不想速速去之而後快?可是不要忘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你所認為直達康復的捷徑,說不定正是通往苦難的歧途。可是,要怎麼分辨是康復捷徑或苦難歧途呢?你只能相信專家!

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裡,資訊的取得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卻常力有未逮。囫圇吞棗的知識,常包藏著半生不熟的誤解。而自以為是的誤解,正是溝通困難的根源。

所以,我常說:「要相信專家。」雖然,這世上有不少的假專家,但是,相信經過驗證的專家,我們的勝算還是比較大。畢竟,青春有限,而學海無窮,我們沒有太多的生命,能去窮究所有的事理!

--轉載 華成圖書《醫師VS.患者,誰有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