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剩女」「剩男」特點大不同

人氣 148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3月15日訊】針對時下風行的「剩女」話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日前於南方都市報發表文章,分析了造成中國「剩女」、「剩男」問題的社會原因,以及「剩女」、「剩男」群體的不同特點;指出 「剩女」只是偽問題、小問題,而「剩男」才是真問題、大問題。李建新教授認為,「剩男」的不斷積累,將大大增加社會不穩定的風險;並可能成為主導社會嚴重衝突的「主力軍」。

人口年齡性別結構失衡

李建新教授指出,「剩女」、「剩男」是跟男女婚配人口比例失衡有關的問題,而男女婚配的基礎是其人口年齡性別結構。就人口來說,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男女出生性別比一直偏離正常值範圍(103-107)。1982年普查為108.5,1990年為114.1,2000年更嚴重到119.3,2009年依然保持在近120的失衡水平上。

從2010年起,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失衡男女漸次進入婚育期,男多女少的婚姻擠壓現象已開始顯現並積累。2020年前後,中國「婚姻市場」將會發生質的變化,這是因為持續而嚴重的出生性別比失衡的人口(1985-2000)將成為主體完全進入其婚配期(20-34歲)。

李建新教授推算,到2020年,22歲-34歲男性人口將比適婚女性人口多出2600多萬。由於中國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從上世紀80年代持續至今,所以,即便是從現在起出生性別比迅速恢復到正常值範圍,適婚男性人口絕對過剩的婚姻擠壓現象也會越來越嚴重且會延續到2030年以後。

婚配模式落差

文章稱,現實的婚姻,不僅與婚配男女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有關,還與社會經濟條件、婚育觀念因素有關;其中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婚配模式影響較大。現實中的男女婚姻模式除了「門當戶對」,還有一種是「嫁高娶低」、「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模式。

如果以甲、乙、丙、丁等表示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排序的話,那麼男女婚配的這種模式是甲男乙女、乙男丙女、丙男丁女,在這種婚配模式下,這個社會上最終剩餘下來的就是甲女丁男。若以教育程度地位為例,男博士娶女碩士,男碩士討女學士……最後剩下的可能是女博士和男文盲。

「剩女」、「剩男」群體的不同特點

文章稱,男女適婚人口比例嚴重失衡加上實際的婚配模式落差,造就了「剩女」、「剩男」們。但「剩女」、「剩男」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群體。「剩女」首先不是女性適婚人口的絕對剩餘,而是來自社會婚配模式和個體婚姻的選擇。這個群體的特點是,她們大多佔據主動和優勢地位,經濟獨立且自主性強,而其中還不乏不婚主義者。這樣特徵的「剩女」小眾,不構成所謂問題的要件;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剩女」是個「偽問題」。

相反,「剩男」就不一樣了。「剩男」首先是男性適婚人口大量絕對過剩,且他們還多處於被動和劣勢地位。他們的基本特徵是:自身經濟、文化等資源處於劣勢;被社會排擠和歧視;有旺盛的生理需求卻又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滿足。

社會影響

由於「剩女」地位的優勢,她們擁有較多的話語權;也因此不奇怪,媒體、影視、大眾傳媒中不乏這樣那樣的「剩女」話題,這個不成為社會問題的問題也時時被「建構」出來,並由此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而那些沒有話語權的不幸的廣大「剩男」們就只能沉默了。文章推斷,隨著這些想結婚而又無法找到配偶的大齡男青年和終身未婚男性數量不斷積累,社會不穩定和不安定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一旦社會出現某種突發事件如民事糾紛、官民矛盾、失業等,這些「剩男」們將可能是主導社會嚴重衝突的「主力軍」。

相關新聞
「剩男剩女」多 北京「愛情超市」火熱
新年催婚大戰 剩男剩女歸還是不歸
高房價成「婚姻殺手」 屆齡「剩男」好苦惱
一胎化後遺症 中國男人娶無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