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理 親子爭執背後

綠柔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讀書會秋月遲到了,遲到的原因是跟孩子發生爭執,為一件雞毛蒜皮的瑣事母子兩人居然吵了起來!

兒子用剪刀剪過東西,感覺剪刀有些髒,將剪刀洗乾淨後走回客廳,坐回母親身邊,請母親順手將剪刀放回茶几旁的筆筒裡。可是秋月認為剪刀是溼的,沒擦乾不能放回去,再說要放也得自己放好,不要假手他人。於是兒子有意見了,說母親不肯幫舉手之勞,又小題大作。於是母親堅持自己的原則,孩子堅持自己的理由,雙方你來我往,針鋒相對,僵持不下。

這時小慧忍不住問了一句:「究竟剪刀後來放好了沒?」秋月說放好了,只是兩人的情緒卻平静不下來,孩子甚至嘲笑媽媽臨近更年期了,所以脾氣不好。秋月一臉的不服氣:「你們可以體會嗎?我是母親啊,吵架怎麼可以輸給孩子,那樣的話多沒有面子!」就這樣母子繼續吵架,耗去了半個小時。

大夥笑著議論這件事。記得上次的成長課程中講師說過,往往爭執的本身都同時具備「事」與「情」兩方面的問題。原本它們應該是被獨立看待的,是我們無法抽離兩者的關係,放不下自己的情,將之混為一談後就複雜化、情緒化了。

對事的要求自有原則,對情則必須接納與疏通,並且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樣才可以避免無謂的爭執。事件本身其實已經結束,剪刀也已放回筆筒,但是被拒絕的感覺就像被頂撞的感覺一樣,讓人心理很不舒服,況且又加入尊重的期望和面子問題,受傷的是深層「情」的部分,不被體諒和紓解的時候就無法收拾了。

有句話說:「對事要苛,待人要寬。」運用在親子的衝突上同樣有效。我們往往將對事件的苛責引咎為對自身評價的貶低,因此產生受傷害和不舒服的感覺。我們不妨客觀的審視事情的真相:被批評的是事件本身的不完美,並不是對人的否定,在「事」與「情」這兩方面釐清後,事情就可以圓滿地解決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我們太重視所謂的「我」了,當我們用心維護「我」的權益、「我」的尊嚴時,就像秋月放不下做母親的面子與權威,便會戀戰,進而掉進只求勝利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當一個事件被分析透澈後,我們便會找到自己的盲點,加以克服。理性的對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經過多次的自省練習和抽絲剝繭,才能慢慢的掌握其中的竅門。難怪阿妙得意的說:「只要秋月繼續參加我們的讀書會,一段時間後,親子關係一定會越來越好。」慶幸的是我們有一群好姊妹可以討論、交流,讓彼此更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在讀書會裡,既有好書又有好友,想不成長也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上一位同事來找我,談到她的女兒國中第一次及第二次基測都沒考好,進不了理想的高中,問我該怎麼辦才好。
  •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孩子的問題往往也來自父母。唯有充實自己才能正確教導孩子,幫助孩子擁有應有的能力。
  • 近日台灣校園霸凌事件沸沸揚揚,其實演藝圈也有不少受害者,大導演李安經常被老師體罰、李四端曾被同學暴打、安心亞被踹肚子、高凌風念國一的兒子被恐嚇等。丁寧也呼籲,在價值觀混亂的今天,爸媽要當孩子的好榜樣,並多關心子女。
  • 國中階段的孩子已將重心轉移到同儕身上,朋友的影響確實很大。邱香再次接到學校主任打來的電話,內心不由得沉重起來。這已經是校方的第二次通知了,告知孩子在學校廁所抽菸被當場逮到,因此又要記他一個小過。
  • 常常有家長焦急且無奈的問我:「孩子不專心怎麼辦?」「國文程度不好如何補救?」如果我說,這其實都是父母造成的,你相信嗎?孩子人生中,開始學習專心這件事情時,什麼也不想,只專注於把事情完成,可是卻被自以為是的父母打斷了,糟糕的是,父母卻渾然不知。不要小看孩子玩玩具、溜滑梯,對他們來說可是很重要的事。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