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 亲子争执背后

绿柔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读书会秋月迟到了,迟到的原因是跟孩子发生争执,为一件鸡毛蒜皮的琐事母子两人居然吵了起来!

儿子用剪刀剪过东西,感觉剪刀有些脏,将剪刀洗干净后走回客厅,坐回母亲身边,请母亲顺手将剪刀放回茶几旁的笔筒里。可是秋月认为剪刀是湿的,没擦干不能放回去,再说要放也得自己放好,不要假手他人。于是儿子有意见了,说母亲不肯帮举手之劳,又小题大作。于是母亲坚持自己的原则,孩子坚持自己的理由,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僵持不下。

这时小慧忍不住问了一句:“究竟剪刀后来放好了没?”秋月说放好了,只是两人的情绪却平静不下来,孩子甚至嘲笑妈妈临近更年期了,所以脾气不好。秋月一脸的不服气:“你们可以体会吗?我是母亲啊,吵架怎么可以输给孩子,那样的话多没有面子!”就这样母子继续吵架,耗去了半个小时。

大伙笑着议论这件事。记得上次的成长课程中讲师说过,往往争执的本身都同时具备“事”与“情”两方面的问题。原本它们应该是被独立看待的,是我们无法抽离两者的关系,放不下自己的情,将之混为一谈后就复杂化、情绪化了。

对事的要求自有原则,对情则必须接纳与疏通,并且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样才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事件本身其实已经结束,剪刀也已放回笔筒,但是被拒绝的感觉就像被顶撞的感觉一样,让人心理很不舒服,况且又加入尊重的期望和面子问题,受伤的是深层“情”的部分,不被体谅和纾解的时候就无法收拾了。

有句话说:“对事要苛,待人要宽。”运用在亲子的冲突上同样有效。我们往往将对事件的苛责引咎为对自身评价的贬低,因此产生受伤害和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不妨客观的审视事情的真相:被批评的是事件本身的不完美,并不是对人的否定,在“事”与“情”这两方面厘清后,事情就可以圆满地解决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我们太重视所谓的“我”了,当我们用心维护“我”的权益、“我”的尊严时,就像秋月放不下做母亲的面子与权威,便会恋战,进而掉进只求胜利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当一个事件被分析透澈后,我们便会找到自己的盲点,加以克服。理性的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多次的自省练习和抽丝剥茧,才能慢慢的掌握其中的窍门。难怪阿妙得意的说:“只要秋月继续参加我们的读书会,一段时间后,亲子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庆幸的是我们有一群好姊妹可以讨论、交流,让彼此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读书会里,既有好书又有好友,想不成长也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上一位同事来找我,谈到她的女儿国中第一次及第二次基测都没考好,进不了理想的高中,问我该怎么办才好。
  •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孩子的问题往往也来自父母。唯有充实自己才能正确教导孩子,帮助孩子拥有应有的能力。
  • 近日台湾校园霸凌事件沸沸扬扬,其实演艺圈也有不少受害者,大导演李安经常被老师体罚、李四端曾被同学暴打、安心亚被踹肚子、高凌风念国一的儿子被恐吓等。丁宁也呼吁,在价值观混乱的今天,爸妈要当孩子的好榜样,并多关心子女。
  • 国中阶段的孩子已将重心转移到同侪身上,朋友的影响确实很大。邱香再次接到学校主任打来的电话,内心不由得沉重起来。这已经是校方的第二次通知了,告知孩子在学校厕所抽烟被当场逮到,因此又要记他一个小过。
  • 常常有家长焦急且无奈的问我:“孩子不专心怎么办?”“国文程度不好如何补救?”如果我说,这其实都是父母造成的,你相信吗?孩子人生中,开始学习专心这件事情时,什么也不想,只专注于把事情完成,可是却被自以为是的父母打断了,糟糕的是,父母却浑然不知。不要小看孩子玩玩具、溜滑梯,对他们来说可是很重要的事。
  • 倾听时,可以表达一些支持行为,如拍肩、给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听、聆听。我很想这么做,但他什么都不告诉我!”我不知道曾经从多少已经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听到这句绝望的抱怨。其实,光是打开心房和耳朵并不足以让孩子说话!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