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文化的鼓聲 -「大、鼓」太鼓隊的信息

人氣 598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關式明香港報道)「大、鼓」是本港首隊全女班太鼓隊。2003年,幾位女性朋友一起聚會,有人提議以太鼓作為樂器,組織1隊全女子成員的太鼓隊。她們坐言起行,遂成立了太鼓女子敲擊樂團。創始人Virginia說,當初是帶玩樂的心態,大家也不大懂太鼓;她們經過8年苦練鼓藝,這種心態不再。她們追求鼓藝的增進,從中得到無限的樂趣和體會。在香港大學的音樂排練室外,記者與6位充溢陽光氣息的成員,做了下面訪談。

自古以來,太鼓與日本的文化息息相關,緊密地結合人們的生活與信仰。擊鼓是傳統祈神儀式的一部份,民眾在天災不利之年聚集在寺廟,向天擊鼓求天降雨解災,或在雨後擊鼓表示喜悅歡慶之情,而在日本的佛教中,太鼓象徵佛的聲音。最原始的太鼓,據說是源自中國佛教的法器。

香港首隊女子太鼓隊「大、鼓」,一些社會行動中會看見她們的影子,去年在立法局門外的反高鐵大集會,她們在現場擊鼓助陣。6位成員來自不同國家、背境,各具性格,她們走在一起不難擦出音樂火花,打出心靈之音。Virginia說太鼓是深層的藝術表達,能淨化人心,打太鼓多年的她說,技藝仍在探索和學習當中。

太鼓是精神啟發性樂器

音樂學院畢業的Heidi,在加拿大長大,打太鼓已有7年時間,她唸大學時已加入當地職業太鼓隊,回港後與Virginia認識,一起合作至今。她回憶說,最初學習太鼓的時候,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難,由於體力上的要求,感覺身體負荷很大。

Heidi的太鼓老師是日本人,透過學習訓練的過程,她感受良多。她說太鼓是精神啟發性的樂器,幫助自己更瞭解身體的極限。「太鼓的敲擊,在體能上有特定的要求,它的音樂很簡單,但打出的每一個音都需要十分專注,身體的各部位需配合去做好。」

之前與Heidi同一樂隊,來自上海的Yin都有同感。去年她才開始學習太鼓,透過學習,她已將不專注的態度改善。除了專注力外,體能上要求,身體機能已慢慢適應。對於她,打太鼓是冥想的一個形式。「學習太鼓後,自己在身心上獲益良多,變得不心急、不貪心,有耐性。」

Yeeman畢業於港大音樂系,任職音樂教師,她說太鼓是包含全面的藝術,「太鼓不單集中在節奏或結構上,人的身體更須配合;音樂從身體有所認知後再唱出;我們學習的時候一起將節奏唱出來,唱出不同節奏、不同的音韻代表著一個打法。」她指出,鼓隊面對最大困難是缺場地練習,一直沒有地方願意出租給她們練習,隊友曾在Virgin位於大嶼山敞大的家練習,亦被投訴,這次在港大音樂排練室亦不例外。

與古代樂手的精神連繫

來自美國的Carrie,對太鼓充滿熱忱,在日本和美國學習太鼓2年,因她自小學習跳「踢踏舞」(Tap Dance),是1位舞蹈員,音樂感甚為靈敏。Carrie今年到港,她對太鼓的熱愛促自己使四處尋找同好,最後在朋友的打聽下,得知唯一太鼓組合在大嶼山。第二天她一股勁兒跑去尋找Virginia。

一直追求精神信仰的Carrie,太鼓於她是精神層面的,當年她在日本學習的時候,就曾參加禪修活動。談到打太鼓的經驗,她形容好像「坐禪」。「我們到達某一狀態時,必須持續下去,即使是筋疲力竭;要達到這個層面,必須能夠將意識放開,這樣身體再不會有所感覺,不覺得痛楚。可以與節奏有更高層次的結合。」她續說,除了早年的「踢踏舞」,太鼓是另一種可以令她身體直接感受到節奏的表演。她相信可以將現代太鼓表演與古代承接起來,每1首傳統曲目背後的神話故事。她很喜歡這種跟古代太鼓樂手精神的連繫。

Shoko是隊伍中年齡最長的成員,從日本遷居香港超過25年,她是地道的香港人。平時很小做運動的她,在隊中有時會感到體力不足,感覺有些難度,甚至跟不上隊伍。「自己又不是1個體能形的人,能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練習太鼓對身體是1個好的訓練,在其中充滿趣味。」

「大、鼓」本週六在上環文娛中心的音樂會,將灌入不同的音樂新元素。Virginia說:「有詩歌,舞蹈,唱歌等;Carrie特別為音樂會編排1個舞蹈節目,大家都會起舞;還有Heidi將廣東和日本兒歌元素合併,隊員大合唱等等新嘗試。」鼓隊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太鼓,這個極具人民色彩的樂器,使更多的人加入行列。◇

相關新聞
走出陰霾  八八災區孩童宜蘭展太鼓技藝
太鼓心台灣情   28日開放索票
九十一歲打太鼓 可樂球踢出新活力
慶建國百年 十鼓辦戶外公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