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道】為國立功為民立德之晉商猗頓

作者:楊寧
font print 人氣: 286
【字號】    
   標籤: tags: , ,

猗頓,春秋時期的大鹽商,太史公曾評價道:「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其猗頓之謂乎。」猗頓祠中的古碑文亦有如下的文字:「猗頓不朽有三:為國立功,為民立德,己身立言。」山東民間迄今仍流傳著他扶危濟困的故事。

根據《史記集解》引《孔叢子》所載,猗頓曾是魯國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耕則常飢,桑則常寒」,種地養蠶他都不擅長。在其生計艱難之時,聽說了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前去跟范蠡討教致富的方法。范蠡給他出了個主意:如果想快速致富,就應當先從養牲畜開始。

猗頓聽從了范蠡的建議,遂遷徙到西河(今山西西南一帶)水草豐美之地,開始畜養牲畜。史載該地在明清時尚存有猗頓居住的房子和猗頓墓。

在畜養牲畜的過程中,猗頓很快摸索總結出了「牛者頓足,馬者夜飽,羊行自飽」的規律,他還通過將本地和外地品種的牲畜交配繁殖達到牲畜品種的改良,比如改良後的「大黃牛」,曾被譽為全國「五大良種之一」。

在猗頓的經營下,蓄養規模不斷擴大,「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致富後的猗頓為表達對陶朱公范蠡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在畜牧業方面取得成功後的猗頓,開始種植果園、開辦桑園,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而早在經營畜牧業的同時,猗頓就注意到了販運池鹽是一個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

雍正《敕修河東鹽法志》卷一說:河東池鹽為「池水澆晒之鹽,可直(接)食用。不須涑治,自成顆粒。」即將池水澆在地上,風吹日晒後即可成為顆粒狀食鹽,不需要煮煉。 因此,《左傳‧成公六年》中稱其為「國之寶」。既然河東池鹽為天然造化而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猗頓就不斷擴大池鹽的生產與銷售規模,這使他成為當時著名的大鹽商。

據說,猗頓為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加快販運速度,還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後的運輸方式,欲以舟運,開鑿了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後來因黃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不過,關於猗頓開鑿運河的事情,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資料的佐證。

史載,猗頓還把鹽運到西域,又從西域換回珠寶販賣。由此可知,其對珠寶也有著相當高的鑑賞力。《淮南子》中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一種美玉)者,唯猗頓不失其情。」

隨著猗頓對外貿易的擴大,其所居住的地方,成為了一個發達的村鎮,後人稱為「猗頓城」。傳說,猗頓在晉南盆地一帶,占有大量的土地,東至垣曲山,西至黃河岸,南至中條山,北至汾河邊,都屬猗頓經營的領域。

猗頓成為巨富後,廣行仁義,樂善好施。有次大旱,兩年顆粒未收,他用自己積存的穀物,除了借給當地百姓外,還給窮人辦了「濟貧店」、「捨飯店」;對於窮苦之人,他是有求必應,從未落空。另外,他還用自己的財富讓他的家人、朋友、親戚也都能分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產業。遠方的貧苦人聽到這個消息也來他這裡謀生。

因此,官民都很尊敬他,當時,他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韓非子》中有言:「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可見猗頓之富已遠近聞名,並可與王勢並提。

猗頓去世後,人們為他蓋廟塑像,每逢年節,人們誠心給他燒香跪拜,獻上祭品。而他的墓就在山西省臨猗縣牛杜鄉王寮村的村西頭,古樸肅穆。猗頓廟中的古碑文記載了他的一生:為國立功,為民立德,己身立言。

民間還流傳著一些與猗頓有關的故事。如猗頓去世後很長時間,一個年輕人去西安經商,途經王寮村(此地已經荒蕪),遇雨難行,周圍只有一個猗頓廟可以避雨,於是他避入其中。在廟裡等天晴,久了就熟睡過去。睡夢中,見一位白鬚老人,給他指點經商之道。夢醒後,他認為是猗頓顯靈,便跪在猗頓像前,告說心願:「如果我到西安經商興隆,一定給您掃墓修廟,重塑金身。」依照猗頓指點的方法,三年後,年輕人果然生意興隆,金滿銀溢,於是他返回山西,在他遇雨的地方給猗頓重建了一座墳墓,墓前塑有猗頓像。

從猗頓的一生看,他不僅富可敵國,而且為人仁義,無怪乎太史公將猗頓與范蠡並列,稱為「陶朱猗頓之富」。@*#

參考資料:

1. 《史記》
2. 《史記集解》
3. 《晉商故事》,1996年出版。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約在近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中國人就有了早期的商業行為,即進行商品交換。《淮南子‧覽冥訓》中說黃帝時「市不豫賈(價)」,意思是說沒有亂喊價錢的商業欺詐行為。上古百姓天性淳樸,樂天知命,自然在商品交換中也保持了一種美好的狀態。
  • 在越王成就霸業後,深諳勾踐品性的范蠡選擇了功成身退。他帶著家人、弟子,輾轉來到了齊國,並將自己的姓名改為「鴟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為了打消當地人的疑慮。眾人在海邊結廬而居,並墾荒耕作,同時兼營商業。沒過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的家產。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10歲就當國師,受到三朝統治者禮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還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開謎底。
  • 天啟年間,大明國運走向沒落。仕宦書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閒適安寧的天倫之樂。在大學者王思任家中,聰慧婉麗的三小姐正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清白的家風,淵博的家學,將她塑造成標準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幾分偉丈夫氣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閨秀。在後來國仇家恨、命運浮沉的考驗中,她仍然堅守著忠孝節義,在苦難中構築了她的文學世界,並將那不讓鬚眉的性情貫穿一生。
  • 晚明時期,若論文學燦然之鄉,首推江南形勝;而江南詩書風雅之家,又以「午夢堂」文學家族為代表。情深意篤的沈宜修、葉紹袁夫婦,詩意地棲居塵世,撫育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兒女。葉家的三小姐葉小鸞,更是一位神仙般的妙齡才女。
  • 美要眇兮宜修,是湘水女神飄逸綽約的風姿,也是一位晚明閨秀的芳名。沈宜修,究竟是什麼樣的妙人,擔得起神仙一般的美好形容? 江南自古繁華,山水清嘉,地靈人傑。世家大族詩書傳家,女教興盛,湧現出眾多品貌俱佳、文名遠播的淑女。沈宜修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她身處柴米油鹽的俗世,卻以細膩婉約的心靈,構築了生命的詩意桃源,更為後世留下了燦爛的筆墨。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