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歌唱大賽5月德國登場

人氣 13

【大紀元2011年0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簡稱ESC)是歐洲最大的流行歌唱比賽,也是歐洲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商業運作最成功的文藝活動。每年觀看決賽的電視觀眾都超過一億人,預計今年的觀眾將超過1.6億人。

本屆大賽5月在杜塞爾多夫登場,來自43個國家參賽的一千多名代表、2,500名記者月底就將到達。加上來參加其它展會的客人,全城快要擠爆了。周邊城市的酒店也沾光,有的酒店甚至把房價提高了500%。

杜塞爾多夫市長埃伯斯(Dirk Elbers)非常看重這場賽事的影響。各國記者在比賽期間至少有兩週的時間觀察、接觸、認識杜塞爾多夫,到時候全歐洲都會聚焦杜塞爾多夫,關注這裡的一切;而直接在現場看半決賽、決賽的歌迷會超過6.4萬人……因此東道主努力給歐洲朋友們呈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大都市形象,要讓客人們帶著對杜塞爾多夫的美好記憶離開,並且希望他們還會再來。

這是德國28年來首次獲得舉辦這個大賽的機會,杜塞爾多夫市政府討論決定,為大賽投資930萬歐元。

一床難求酒店貴500%

5月份是當地展會旺季,酒店住房本已供不應求。如今住宿費直線上升,周邊城市也沾光。決賽那個週末,離杜塞爾多夫約30公里的克雷菲爾德的酒店也爆滿,有的酒店把49歐元的床位提高到250歐元。即使如此,還是一床難求。

因此州府有的健身房打出廣告,將出租場地供客人過夜。當地政府還發動居民,將自家多餘的房間拿出來出租。因為這些民房一個晚上最便宜的25塊錢就拿下來了,因此很受歡迎。截止二月底,就已經有1,000多戶當地人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了。

該市旅遊局提供了一個私人出租房屋平台。要出租的房間需是獨立的房間,並有衛浴設備。這個平台不收手續費,只要上網填寫一個表格,提供一張房間照片就可以了。想瞭解更多詳情,請參看網址:www.esc-privaterooms.de。


歌唱大賽將在可容納五萬人的Esprit體育場舉行,屆時這裡將成為歐洲最大的電視轉播室。(Christof Koepsel/Bongarts/Getty Images)

旅遊業期待大賺

杜塞爾多夫為這場賽事準備了50多個活動項目,在正式比賽前兩個禮拜就陸續登場了。不少城市施工工程為大賽停工讓路,在杜塞爾多夫的Johannes-Rau-Platz、Barbarossaplatz和Im Zakk這三個廣場安置了超大的大屏幕,供人們像看球賽一樣聚在一起觀看歌唱比賽。市中心的蒂森大樓(Das Thyssen-Hochhaus)在比賽期間將變成世界上最大的電視,在6300平米的「屏幕」上現場直播。杜塞爾多夫機場豎立了一幅385米長的大賽廣告,而機場電話等待時的音樂也已經換成雷娜這次參賽時演唱的歌曲……

杜塞爾多夫市長說,要讓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體現出歌唱大賽的盛況,要給所有的來賓及每位市民提供機會,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

去年歌唱大賽在挪威奧斯陸舉行,賽後半年該國做過一次總結:當年旅遊比前年增加了11%,杜塞爾多夫自然也想達到這個效果。

但這次賽事對具體當地經濟會起到甚麼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專家分析說,像這樣大的國際事件,一般慕名而來的人會比一般旅遊者花錢大方,因為他們經歷的是不可多得的大事件。

總之,杜塞爾多夫摩拳擦掌,期待著5月份的到來。◇

歐洲歌唱大賽簡介

歐洲歌唱大賽(ESC)始於50年代,今年是第56屆。和國內的歌唱比賽不同,歐洲歌唱大賽突出的是跨地域性和全民參與性,一般是各國在本地區通過比賽選出自己的代表參加比賽。比賽地點是上屆冠軍得主的所在國。

這個大賽的評分規定很特別。決賽時,一名選手表演完畢,觀眾有十分鐘的時間現場打分,但不能投票給本國選手,只能給他國選手打分。換言之,一個國家的得分多少能折射出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受喜愛的程度。因此有網民戲稱,這個大賽也是檢驗該國國際關係的一個試金石,如果一個國家受歡迎,得分就會高。各國都有一個數據中心處理電話、短信、郵件等數據,觀眾投票和各國評委會各佔50%,最高分是12分。演唱比賽結束半小時即可獲悉大賽最終結果。

這場比賽不僅是音樂競賽,冠軍歌手國際知名度會大增;此時的電視收視率也是全年之冠;另外國家更看重此賽事的附加價值、未來的潛在商機等。比如可藉機提升國際知名度,推動旅遊業。

因大賽走紅的國際巨星有1974年瑞典ABBA流行樂隊;1988年席琳•迪翁(Celine Dion)等。

去年剛過19歲生日的高中生雷娜在德國選拔賽中脫穎而出,代表德國參賽,並意外地在28年後為德國捧回了冠軍獎盃。 ◇

相關新聞
塞爾維亞歌手 抱回歐洲歌唱大賽冠軍
歐洲歌唱大賽 俄羅斯首次奪冠
歐洲星光大道 挪威歌手自創民謠奪冠
組圖:2009德國古典回聲獎頒獎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