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恐襲威脅危患 印尼焉得安寧日

人氣 5

【大紀元2011年04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余琇臻綜合報道) 印尼近日頻繁發生的炸彈案和恐怖襲擊,是恐怖分子掀起的又一輪恐嚇效應新階段。當人們感受到恐懼的陰影越來越籠罩著生活,很自然地,人們會對寧靜產生渴望與嚮往。到底人們應該如何遏制恐懼感?

炸彈恐襲威脅增加
今年3月15日以來,雅加達接連發現四起郵包炸彈。4月15日中午,西爪哇井里汶市中心警署內一座清真寺發生自殺式爆炸案,身藏炸彈的兇手在做禱告的人群中引爆炸藥,炸死自己,造成29人受傷,受傷人員八成是警察,其中包括井里汶警察局長,襲擊者就位於井里汶警察局長身後。這是印尼首次發生針對清真寺的自殺式爆炸襲擊。

4月21日印尼88反恐部隊逮捕了郵包炸彈案的19名嫌犯,在進行盤詰時,從中獲悉他們已經在雅加達郊區一座教堂附近埋下總重量達150公斤的巨型炸彈。他們意圖在22日耶穌受難節(公假),通過手機引爆炸彈。炸彈被埋在距離教堂只有100米的一道煤氣輸送管底下的草叢。

Christ Cathedral基督教堂,位於萬丹省丹格朗縣萬豪新村(Gading Serpong),教堂附近有當地最大的全寶商場,一家生產聚乙烯及合成纖維之化學工業中心,和一家多媒體大學。據悉炸彈的威力可以炸毀整座教堂,造成無數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政務法律與安全統籌部長佐科·蘇炎多因此宣佈,從21日到24日全國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全國軍警必須24小時全天候隨傳隨到。這是為消除在萬豪新村基督教堂附近的炸彈爆炸威脅的臨時措施。國家總警局加強在雅加達的保安工作。

炸彈恐襲現象原因說法各異
炸彈恐襲問題如今再度成為議論焦點。新的嫌犯層出不窮,其中涉嫌的很多是年輕人,甚至中學生。這邊反恐,那邊又已誕生,這個惡的循環現象如何遏制。為甚麼在法律逐步健全,科學越是進步的今天,人卻變得愈不怕犯罪?為何人們對善惡的劃分能力也越來越無力?

自從努爾汀(Noordin M Top)、阿沙哈里(Azahari)等頭號恐怖分子一個個伏誅,很多人以為恐怖分子集團中已沒有能夠製作安裝巨型炸彈的專家了。可是最近事件卻發現,這些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書籍學習製造炸彈技術,自己設計各種類型的炸彈。

美國西點軍校社會福利研究部副主任辛迪·傑卜(Cindy Jebb)在一次國防部舉辦的討論會上說,消滅恐怖主義要改善民生。她還指出,恐怖主義除了意識型態上的分歧,貧窮和落後也是根源。可是,4月21日88反恐部隊逮捕總共逮捕了19名恐嫌,那些落網恐嫌都是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有獲得學士學位,家庭背景、經濟條件也好,屬於中上階層人士。克服恐怖主義機構(BNPT)主任安夏德·恩拜說,涉嫌郵包炸彈案的P是位導演,他曾經導演過亞齊地震海嘯,題名為《在我懷抱中》的新聞記錄片。看來,貧窮也不是根本原因。

伊斯蘭祈禱團創立人阿布·巴卡爾(Abu Bakar Ba’asyir)3月17日表示,他懷疑連環爆炸案的背後指示者是88反恐特遣隊,目的是製造恐怖襲擊氛圍,以接受外國對反恐的資金支援。此一論調當時已被警察總局駁斥為站不住腳的說法,但也使事件更為複雜化。

恐襲背景愈趨複雜
4月8日保安在本哲鎮發現一名失踪一天後就忘了自己身份的女人。4月21日在東爪哇瑪瑯市發現10名被灌輸的大學生,使他們對「印尼伊斯蘭國」與印尼一統國家(NKRI)意識混淆。

瑪瑯穆哈馬迪亞大學(UMM)公關主任納斯魯洛證實,嫌犯對受害者灌輸伊斯蘭極端教條,令其繳付一筆效忠宣誓的款項。他們被蒙住雙眼,帶去和其他同樣去效忠宣誓者關在一起。

知情人士指出,已有半世紀以上歷史的印尼回教國(NII)運動組織,最近積極透過催眠和洗腦等方式吸收支持者,至少已有1,000人上當。

恐怖分子心裏探析
美國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沃爾什外交學院(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教授及美國西點軍校(West Point)打擊恐怖主義中心(Combating Terrorism Center)高級研究員布魯斯·霍夫曼博士(Bruce Hoffman)在他的著作《恐怖主義內幕》表示:

恐怖襲擊產生的輿論效果以及對肇事者的關注正是恐怖分子藉以揚威的途經,他們由此製造一種恐怖環境,從中漁利。

恐怖分子認為只有通過野蠻的屠殺和破壞他們的事業才會獲勝,他們的長期政治目標才得以實現。因此他們的行動計劃是震撼、威懾和恐嚇——確保其瘋狂和血腥程度足以吸引媒體乃至公眾及政府的注意。因此,恐怖主義者並不像人們所看到的那樣任意而為,或毫無理性,實際上他們是非常有預謀、有計劃地使用暴力。恐怖分子都想通過其行動獲得最大的關注,從而通過恐嚇和強制來實現其目標。

愈昂貴的精神上寧靜
4月24日媒體報導,越來越多人感到心中寧靜的亟需迫切感,因此想方設法追尋心靈上的安寧。對於很多名人和娛樂界人士,舒緩精神上的壓力,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很多名人不惜到處尋求名師指導。

針對此現象,對雅加達國營大學社會學家的羅波杜斯·羅勃(Robertus Robert)表示,這種現象正好證明大城市的競爭越劇烈。基本上,每個人都嚮往心靈的寄託。不過,他所看到的是,人們並不瞭解其真正的內涵,例如對瑜伽或打坐等例子。對於大城市人來說,意識上的瞭解並不重要,因此很快這些就變成商業化了。不過,雖然得到的只是皮表的東西,很多人也覺得很滿足,因為這些人本來就來自中上階層。

羅勃表示,這群人不像西方「花年代」來到東方尋覓心靈的根。對他們來說,最主要的是能攀登時尚社會階層,以致為了達到這樣的生活環境而不惜付出昂貴的代價。

相關新聞
西方強國合力協助印尼打擊恐怖主義
鮑爾稱印尼不能再對恐怖主義視若無睹
印尼穆斯林教士因涉嫌恐怖主義受審
印尼採取措施加強打擊恐怖主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