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有聲」的葛守禮

作者:淑萍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

葛守禮 (1502-1578 ) ,字與立,德平人 (山東臨邑 )。明朝大臣。

任官不違天意

明嘉靖七年,葛守禮參加鄉試,得到第一名,隔年中進士。葛守禮在初擔任公職時恰好有個急缺,要他限期在十月前到任。按照舊例:中科舉之後無論去哪就任,都要三十歲以上才可。葛守禮當時只差兩個月就滿三十歲,如果慢兩個月去上任,就符合規定年紀。但他為人處事喜順其自然,他說:「若不順其自然,便非順天意」,所以還是依照時間前往。到了之後,呂文選對他說:「你今年二十九歲,依例不能做臺省。」葛守禮對曰:「我也自知沒緣份擔任這官。」幾天之後,才另授葛守禮兵部主事一職,由他守山海關。冢宰汪誠齋告訴左都御史王浚川說:「葛守禮今年二十九,再兩個月就及格了,但這人卻不願拖延以保住官位,這個人可用。」王浚川說:「他是我擔任山東提學時的學生,在彰德一帶有很好的名聲。」王浚川又向葛守禮說:「你不做臺省也好,做官何必一定要做臺省,只要能稱職就是好官。」

審案公正

後來,葛守禮擔任彰德推官。巨盜袁大江誣賴富家郭洋,還牽連彰徳地區的富室及士族子弟數百人。原本是由張僉憲負責審訊,但久不能決,後來交由葛守禮,一訊即得,眾人乃大驚服。由於袁大江吐出實情,葛守禮據實上報,張僉憲大怒說:「此事重大,你才剛當官,難道不知嫌疑可避乎?」葛守禮說:「正因為事關重大,所以從實具招,如果為了避嫌疑,為自己一身設想,那麼被牽連的數百家無辜的人要怎麼辦呢?」後來,葛守禮判決郭洋一族俱得免罪,張僉憲以葛守禮忤逆他的心意,所以屢次在撫按堂僚間中傷葛守禮。之後,張僉憲陞官離去,王肅菴來廵查,問葛守禮說:「李順孫在河北何如?」葛守禮說:「才敏達文,有案子來馬上就處理」,又問:「那張僉憲做得如何呢?」葛守禮說:「他秉持官吏應守的禮法,但握有執法的權柄而不肯屈服任何人」,王肅菴問說:「這早有輿論在批評他了,你為何不歷舉其事糾舉他呢?」葛守禮說:「大人您是監察百官的人,當然要仔細訪查各官員的品行作為。但是張僉憲是我的上司,下屬去暗中偵查上司的長短有何用呢?且這麼做的話,為人恐失忠厚,所以我不想去糾舉他。 」

清貧廉潔

葛守禮在河北三年多,每因公出差,必自己準備盤纏路費,一些縣驛私下宴請,他都一律不接受。曾有一次到達汴城,盤查事情完畢,以剩下的錢買了一個銅茶壺。當地忽然遭遇大風雪,黃河結凍不可渡河,葛守禮只好待在河岸邊,最後也沒錢了,就賣掉銅茶壺做為路費。

朝服事件

葛守禮初仕為彰德推官時,恰好是冬至節慶,在趙王府裏舉辦慶賀,趙王傳令,要各官員穿朝服(臣子上朝見君主時所穿的禮服)來拜見。葛守禮認為以前舊制都是穿吉服(古時祭祀或迎立新君等吉事場合所穿的禮服)拜見而非朝服,今日忽然改變,他覺得不能隨便聽從。趙王就下令長史拿來一本書冊說:「此書記載,應當穿朝服才對。」葛守禮說:「這書上寫的不是舊制,也無法考證,我只知道一旦改變制度,就無理可依循了,你所拿的不知是哪一本典記,不可驟然相信」。長史回去稟告趙王,趙王很生氣。長史又來告訴葛守禮說:「趙王盛怒,你不穿朝服來,恐怕趙王不見你了。」葛守禮說:「不見也沒關係,違令旨之罪我也可認,但若不應穿朝服而穿,那事情就太嚴重了。」長史回去將此番話轉告趙王,趙王最後終於下令眾官員仍按舊制穿吉服來即可。後來,崔銑力讚葛守禮有如此膽識、勇氣,才能使趙王改變心意。

禮部尚書夏言倡議復中尉數人。不多久,夏言入閣,改由嚴嵩代之。葛守禮剛好調任擔任儀制郎中,駁回此案。以前是郡王死無子繼承的話,近支得以本爵理府事,但不得繼封。當時的交城、懷仁、襄垣近支絕,想請求繼封,葛守禮以法有明文規定,堅持不准。後來葛守禮因病不在,三邸府人乘隙行賄禮部,終於如願繼封。之後事情被揭發,禮部被查出收受賄款十餘萬兩,受賄名單中惟獨沒有葛守禮的名字,嘉靖皇帝因此深知葛守禮廉潔作風。

奸相排擠

自此事之後,嘉靖皇帝派他先後擔任河南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等職,以及擔任戶部侍郎負責督餉宣、大糧儲之事。嘉靖皇帝曾稱讚葛守禮「忠清有聲」,因認真負責,葛守禮以吏部左侍郎升為南京禮部尚書。因為葛守禮為人正直清廉,當然也得罪不少人。嚴嵩就是其中一個。葛守禮在吏部受嚴嵩排擠,嚴嵩故意將其考績評為下考,於是只好辭官返鄉。

嘉靖四十年(1561),葛守禮十九歲的孫子葛昕參加科舉考試,葛昕的才學當時頗為看好,也曾受到督學大力讚賞,認為葛昕一定能考中。但是,因為葛守禮得罪了奸相嚴嵩,遭到陷害而返鄉避禍,所以主考官不敢錄取葛昕,葛昕也就因此名落孫山。三年之後,葛昕東山再起,再度應試,豈知依舊是榜上無名。葛昕歎說:「我屢戰不中,緣無典故?」從此不再應考而埋頭撰寫 《通鑒人物要編》五十卷。

有一天,皇帝忽然想起許久不見葛守禮,問左右:「葛守禮在哪裏?」臣下只好謊稱葛守禮老病返鄉了,皇帝聽了深為惋惜。其實那時候葛守禮根本還不到五十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姓氏由來
      
    朱(zh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 衛律知道蘇武最終不可能因威脅而投降,就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招降蘇武,就將蘇武囚禁起來,斷絕供給吃喝。
  •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有關他流傳的最廣也最久遠的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及“廉頗負荊請罪”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也充份說明了藺相如是一位真正為國為民、大智大勇的政治家。
  • 比干姓子名干,商朝皇室王子,也稱王子比干。他也是商朝的重臣,在國王左右輔佐國政。他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為“亘古忠臣”。
  •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體察民情,革除弊政,積極反對貪污和奢侈;禁饋贈,懲貪官,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審理積抑,昭雪了許多冤獄。
  • 清明節掃墓活動,來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在黃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的寒食節,禁火時間較長,約一個月,後慢慢減少,至唐宋時期已減為清明前一天。
  • 嘉慶11年除夕前,林則徐所撰寫的新年賀稟寄達福建巡撫張師誠手中時,受到格外的賞識,也扭轉了他的命運。
  • 范仲淹說:我每天睡覺時,都把這一天所開支的費用和所做的事情,統統盤點一遍,自省內找:如果做得恰當,就可睡一個好覺;如果費用開支不當或做事不妥,就會徹夜難眠。第二天必定要想方設法,予以彌補、改正。
  • 陸稼書口中喃喃自語,好像與人交談一樣,過了一會兒,呼喚其家人說:「忠湣公在此,交代了一些事,我這就去啦。」於是閉目而逝。此時空中傳來鳳簫笙鼓的喧鬧聲盈耳不絕...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