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籍華人音樂大師盛宗亮

——談音樂創作與家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雪兒香港採訪報道)曾三次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著名的美國藝術文學院獎、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和甘迺迪藝術中心獎的美籍華人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盛宗亮。他是已故美國古典音樂大師伯恩斯坦的學生和助手。最近他來到香港為科技大學為創校二十周年音樂研討會「創意間的親暱」出任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對於這項新任務,盛宗亮說:「愛因斯坦早就說過,你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的話,你必須具有藝術家的想象力,不是說我們把科技大學的所有的學生都變成藝術家了,是讓他們了解藝術家的創造力,……怎麼造成把那個作品推出他完善的程度,學生能夠理解這個思維方式,這樣不管你搞什麼專業,那個創意都是很重要的。」能與殿堂級音樂大師一起探討音樂,是香港學生的福氣。

首先是一位音樂家

身為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現在又做為一個教授主持院校,盛宗亮認為最重要首先要成為一個音樂家:「演奏家只是職稱而已,你是彈鋼琴的、你是指揮的、你是作曲的,實際更重要你是完美的音樂家,需要各方面的修養,音樂的修養。」

古人講靜心調息,講修為,盛宗亮在尋找創作靈感時也講究靜心:「因為你平時在做什麼,你心靜不下來的話,你寫曲子就靜不下來,所以人家分析別人的作品,作家在寫作品的這段時間裡他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是很悲劇性的還是很高興的,還是幸福的那段時間,自然而然就會反映到他的創作。」

盛宗亮談到了他創作曲子的過程:「主要的構思是任何時間都有的,在開車、在坐飛機、在別人開會講些不重要的事件,腦子一直在構思,等到你構思以後,完了以後,從音樂構思來說就是你聽見這個音樂,不停的聽,每一遍重複的時候如果你喜歡的話你再聽一遍,等於放錄音一樣,再放一遍,每回放你就把他修改,大腦就慢慢把他修改,把它弄得完美一點,等到正式坐在鋼琴把他記下來,那時候你腦子已經基本上成熟了,只是把他記下來而已。」

創作時保持平靜心態

他又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創作時候你不能太高興,如果是特別高興有什麼好消息,你太興奮你不能寫,太悲哀了太痛苦了也不能思想集中,所以要在中間那種狀態,……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人的修養,平時你對自己的要求,對於家庭生活,或者是周圍在你人生周圍的一些人也很重要。像我的太太、我的小孩子,家庭和睦的話,我的作品當中情況不一樣,如果天天有悲劇性產生的話,你的作品也不一樣。」

盛宗亮舉例說,他到美國的第一部學業作品《痕》,傷痕的「痕」,附標題叫《免懷》,講述文化大革命的情況:「那個時候就是剛剛到美國,在美國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是學生要奮鬥的時候,就想到小時候在文革的情況下長大那種情況,但那種情況比較悲劇性的,那個作品的情況,後來再寫的話就不一樣了。」

大部份盛宗亮的作品都與政治、歷史事件沒什麼關係,但有幾部以政治事件你主題,包括《南京啊南京》,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死者。這是他在在美國生活了12年後創作的:「我覺得光寫你的憤怒、痛苦不一定夠的,你要看到人生中的希望,要看到人,因為每一個人的個性裡面有美的地方,也有醜惡的地方,你看你怎麼壓抑,你要控制不好的地方,自己要控制自己,你才能發揚你好、美的地方,做真、善、美的一部份,那麼你才能控制到你自己人生所有的事情。」

很多音樂家都有自己的信仰,盛宗亮也相信從神這個角度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個世界有比人類更偉大的一種力量,這個是有的,但是我並不是相信每一個固定的宗教,我覺得宗教很多的人為,正因為是有這股力量,所以有宗教的可能。」


一家三口樂融融(盛宗亮提供)

平靜、自然的愛情

家,給盛宗亮一種穩定的感覺。當媽媽基本上對他放棄了,妹妹都覺得他一輩子打光棍時,他遇上了她:「我就是第一次絲路的時候,我太太那時候西安音樂學院三年級學生,我去講課,講課完了她進來以後我就跟她笑了一笑,也沒有一見鍾情,也就笑了一下,後來就認識了,她因為也是搞差不多的專業,也是彈鋼琴作曲的,那麼就認識了,後來就鼓勵她來美國上學,她自己來了,到了美國幾年以後才又見面。」

「她沒有故意的,她不是來管我,她的愛情很平靜,很自然的,感情像所有的事情一樣,有的時候是命運造成的,雖然我等了很多年,很晚才結婚,但我也是覺得我很幸運,……馬友友跟我太太說,『你很了不起』,我太太說,『我怎麼了不起』,我原來是一個降不住的野馬,現在我覺得平靜很多。」盛宗亮說。

盛宗亮的女兒已經5個月了,「現在我女兒她就是見到誰她都笑笑!」

如果想培養小孩子的音樂天份,他說:「關鍵實際上培養的時候是在媽媽的肚子懷孕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就讓小孩子聽音樂。……我女兒在生之前,她媽媽也是搞音樂的,聽音樂已經成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經常聽巴哈的東西,所以等她生出來才幾天,只要一放巴哈的音樂她就睡著了,」

至於對孩子的期望,盛宗亮說:「她將來長大想幹什麼幹什麼,她高興就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夏墨竹澳洲墨爾本採訪報導)澳大利亞勳章獲得者、著名音樂家、指揮家何伍德(Douglas Heywood)先生攜夫人一同觀看了3月4日神韻國際藝術團墨爾本站的第四場演出。現場伴奏的神韻樂團令他印象十分深刻,他對樂團中西樂器合璧的成功典範讚歎不絕,「神韻樂團音樂如天籟之音蕩氣迴腸,讓整場演出韻味起伏、扣人心弦,真是太棒了。」
  • 【大紀元2011年0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潘美玲費城採訪報導)《從毛到莫扎特》曾獲得1980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獎。這部廣受好評的影片記錄了當代一些最傑出的古典音樂家到紅色中國舉辦大師授課班,衝擊了毛時代遺留的禁錮。這些西方大師們為這個幅員遼闊、極富音樂才華,但人性被壓抑的國家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評論該記錄片說:「它榮獲了一個奧斯卡獎……但它值得獲兩個獎——第二個獎是它讓你感到作為一個人是多麼的美好。」
  • 採訪者的話:在我周圍,有很多學術界、科技界的專家、博士,碩士、教授都是修煉法輪功的。 他們雖然走進修煉的緣由不盡相同,但是,他們修煉法輪功後身心的變化都很大。而且,他們都經歷了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卻依然堅持修煉,對法輪功的信念毫無動搖。是甚麼力量使他們在巨大壓力和困難面前能夠堅守信念?法輪功到底怎麼樣,能讓這些有思想、有頭腦的學者專家堅信不疑?帶著這些疑問,我採訪了幾位博士、教授和專家,希望通過他們的修煉經歷和心路歷程,解開世人的迷惑,了解法輪功真相。
  • (大紀元記者夏墨竹澳洲墨爾本採訪報導)「我本燕趙一漂萍,浮生南北與西東。兩期總領志士群,浩然正氣堪比倫。神州陸沈慶孑餘,蒼海載我到南極。天涯海角有桃源,世外避秦三十年。」這是三十年前,教育界名宿、抗日英雄康紹禹先生寫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七古自況。想當年,在萬民觀禮的北京故宮太和殿日本投降儀式上,七個接手受降的委員,他是其中之一。僅僅幾年後,在大遷徙的離亂中,帶著一塊洋錢逃命的也是他。
  • 儘管金穗獎首獎的光環加身,王承洋彷彿仍是當年那個拿漫畫給同學看、愛說故事的男孩,歷經許多峰迴路轉的歷練及一連串對夢想的苦苦追尋,他說故事的渴望絲毫未減。
  • 採訪者的話:在我周圍,有很多學術界、科技界的專家、哲學博士,碩士、教授都是修煉法輪功的。他們雖然走進修煉的緣由不盡相同,但是,他們修煉法輪功後身心的變化都很大。而且,他們都經歷了中共對法輪功的鎮壓迫害,卻依然堅持修煉,對法輪功的信念毫無動搖。是甚麼力量使他們在巨大壓力和困難面前能夠堅守信念?法輪功到底怎麼樣,能讓這些有思想、有頭腦的學者專家堅信不疑?帶著這些疑問,我採訪了幾位哲學博士、教授和專家,希望通過他們的修煉經歷和心路歷程,解開世人的迷惑,了解法輪功真相。
  • 美國第一名嘴塔克·卡爾森因敢言遭封殺;前美國之音總監之子成保守派媒體鬥士;聯手川普馬斯克堅守媒體真相陣地。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迪士尼改編成頗具女權色彩、實現自我價值的超級英雄。而神州千古傳頌的木蘭則是忠孝節義、智勇雙全、賢淑高潔的化身。雖然戰功赫赫、封為尚書郎,木蘭還是辭官隱退,回歸傳統的女性生涯。
  • 倪匡,原籍浙江鎮海,1935年5月30日出生於上海一知識分子家庭,倪匡是家中老四,本名倪聰。他小時候跑去看過槍斃「反革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種場面,「回來吃不下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