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受寵若驚,更加謙謹」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凡是在受到陞遷、獎賞等榮耀的時候,應該要懷有「不克負荷,若驚若懼」的想法和心性,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仁不夠,不能夠長久的保持。一個人如果有了這種謙慎、敬畏的心情,說明他的修養德性,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受到了榮寵,雖然是他份內所應得的;但是也應當要守份知足。因為「福兮禍所伏」。一般人往往在福報面前,容易得意忘形,這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災禍的遠因。所以,在受到榮寵之後,更不應該有絲毫的懈怠才對。請看以下故事:

一、周公的教導

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周公就告誠伯禽說:「兒子呀!聖上把魯國封給你,你千萬不可因此而驕傲啊!我聽說,德行廣大、能夠謹守恭敬的人,他就一定可以長久的保持著他的榮耀(這是一守);土地廣博、物產豐厚、而能夠謹守著節儉的人,他就一定能夠平安(這是二守);身居高位、握有大權的人,而能夠謹守著謙卑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高貴(這是三守);一個國家的人民,多武力強,而能夠謹守著敬畏,不去侵犯別國,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夠勝利(這是四守);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益(這是五守);博學多聞,而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不張揚炫誇,仍然覺得自身仍很淺薄的人,那麼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啊(這是六守)!

以上,這就是所謂的「六守」。這六守,都是謙德。要知道:上蒼的法則是: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靈的原則是: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欠缺。人世的道理是:大家都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有德的人。所以,我的兒啊!你千萬要記住,不要認為受封了魯國,就可以驕傲啊!」

二、接受告誡,拒絕道賀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宣佈他擔任中書令的職務後,他不但不高興,而且還面帶憂愁。退朝回家後,他仍是面帶憂色。

他的母親看見了,就問他說:「朝廷重用你,你怎麼不高興呢?」

岑文本回答說:「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也不是皇親國戚。今天,我卻是濫叨了朝廷的榮寵,而且中書令是個官位極高,責任很重的職位。所以,我才感到憂愁畏懼啊!」

岑文本對前來向他道賀的客人說:「我今天只能接受你們的告誡和教導,而不能接受你們的道賀!」

三、司馬光陞官,只有惶恐,而無喜悅

宋朝的司馬光,在寫給他侄子的信中說道:「近日,我承蒙聖上的恩典,任命我為門下侍郎。滿朝文武官員,忌妒我的,為數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魯正直的態度,和他們相處。我就像是一片黃葉,在狂烈的風中飄蕩,要想不掉下來,都很困難啊!所以,我自從受命以來,只有惶恐,而無喜悅。你們應當知道我的心意啊!」

四、陞官就舖張,果然不吉祥

宋朝的盧多遜,在他擔任參政的官位不久之後,他穿著的服飾和生活的享用,便舖張起來,變得越來越奢侈了。

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就面帶憂愁的對他說:「我們家世代書香,向來都是過著樸素節儉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生活立刻就舖張起來,竟然變得如此的奢華浪費,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的樸素節儉的家風了。」

盧多遜並沒有把他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是過著他那奢侈浪費的生活。後來,竟然出事而失敗了。

(以上均據《集福消災之道》)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庸俗不潔的慈善,多出現在富貴人家。他們憑借詐騙、剋扣、剝削、偷盜而取得來本屬百姓的財富。他們用那些骯髒錢,所買的祭祀、禮拜神佛的供品,都是不淨之物。他們的拜神、祭祀之舉,都屬於不潔的慈善。
  • 楊鐵崖(即楊維楨)在普門寺住宿。盜賊把他家裡的財物都偷走了。家裡的人到普門寺告訴他,他仍然不停地專心寫詩,並對客人說:「只要我還健在,丟失那麼點東西,還值得心痛嗎?」
  • 藏洪,字子源,是後漢人。他在擔任青州刺史時,被袁紹的軍隊包圍,軍糧已盡。起初還可以抓老鼠、煮牛皮、牛角充飢,後來,再沒有什麼能夠餬口了。
  • 趙簡子有一個下屬,擔任「廣門官」,名字叫胥渠。胥渠得了一種怪病。醫生說:「你的病,得用白騾子的肝,配上幾味藥,才可以治癒。如果找不到白騾子肝,就只有等死了。」
  • 有德操的官吏,幫助人民以好處,應該講究實效,不應該貪圖虛名;貪圖虛名有損德性。
  • 偏執而拗戾的人福輕,而不偏執、懂得融通的人,所得的報償很多;急躁、嚴厲的人短命,而性情寬厚的人,可以長壽。
  • 石曼卿感到十分難堪,向執法隊的頭領,求情說道:「希望只在本處(娼館)處罰我,我在朝廷裡的集賢館辦事,請給我留個面子。」
  • 晉孝武帝將要宣講《孝經》。謝公兄弟(指晉孝武帝時,官至宰相的謝安及其弟謝石)尚不知道這個消息,他們與其他一些人,也在私下裡,準備開庭講習《孝經》。
  • 宋代的曇秀,到惠州去見蘇東坡,幾天以後,將要回去時,蘇東坡問他說:「山中人見你回去,必定向你求給土特產,你拿什麼去應酬呢?」曇秀說:「鵝城的清風,鶴嶺的明月,我將這些,送給他們每一個人。只怕他們沒有存放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