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水墨畫家

《行腳紀實》羅芳繪畫創作

羅芳繪畫創作欣賞(三)
font print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

我似乎曾說過初習國畫寫生者,應有中國筆法,否則與畫水彩何異!然而在創作階段,畫就是畫,不必在意被分在何種類別,應拋開一切束縛,不必肩負傳承中國技法的責任,勇往直前,隨心所欲,何況我們身處東、西文化交替的時代,食、衣、住、行皆已中西難分,天天開著汽車行進,在創作時卻要在畫中畫著,「策扙吟詩」的行吟詩人,豈不矛盾。此次選出多為十數年前一系列利用水彩紙作畫的寫生作品,如果被人看作像水彩畫,或是像水彩的中國畫都不以為意,這只是展現我學習的過程。


<寶島遊踪> 1994,宣紙‧墨,冊頁(圖片:作者提供)


<石碇家後> 1990,水彩紙‧墨,50X35cm(圖片:作者提供)


<雲頂勝境> 1986,水彩紙‧墨,50X65cm(圖片:作者提供)


<台大一角> 1992,水彩紙‧墨,35X50cm(圖片:作者提供)


<奮起湖寫生> 1987,宣紙‧墨,69X137cm (圖片:作者提供)


<寫生小品>1992,宣紙‧墨,30X50cm X 14(圖片:作者提供)


<敦煌石窟>1991,宣紙‧墨,冊頁(圖片:作者提供)


<外雙溪瀑布>1991,水彩紙‧墨,35X50cm(圖片:作者提供)


<北美優森美地> 1987,水彩紙‧墨,49X63cm(圖片:作者提供)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善於營造古意山水的「水墨行者」何木火,這次以「擁抱台灣之美 玄妙之音」為主題,在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作品。畫作中,懷舊的山城風貌,無煙塵的意境山水,以及具歷史價值的文明古跡,猶如老故事般值得中部地區藝術愛好者前往欣賞,展期從3月12日到4月3日。
  • 建國科技大學年度特展,即日起至6月1日止,於校內美術館展出國寶級李毂摩老師水墨作品展,館內安排最具代表性的69件作品開放社區民眾欣賞。校方表示,李老師散發淡素養性的文人風采,除了致力於藝術創作外,平日積極參與地方文史工作,這次創作展除了讓全校師生提升藝術視野外,也可促進社區的人文發展,歡迎民眾進入建國科大,欣賞李毂摩老師的風采與佳作。
  • 我喜愛自然,常涉足名山大川之間,阿里山、玉山、黃山、大行山,雅魯藏布江、鴨綠江、長江、黃河、渤海、南海等等不勝枚舉,在旅途中相機畫筆總不離手,就怕遺漏美景於萬一,當停下腳步,眼前情靜悠然,思緒沉靜,心領神會,卻總能體會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心境,而怡然自得。
  • 2011年春,《神合貌離》—沈以正、羅芳攜手50年創作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辦。 羅芳教授是台灣優秀的水墨畫家,沈以正教授則為中國美術史權威學者,也是知名人物畫家,二人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五十一級的同班同學。在校時先後受金勤伯、林玉山、溥心畬和黃君璧、廖繼春等師長的教導,又同時師事吳永香老師習山水,畢業後結縭。 沈教授因研究美術史多年,故能縱貫至今,從揣摩古人筆法中得到精髓;用筆剛健挺拔,墨法結構紮穩,在濃淡虛實的運用間,極富詩意,其創作尤以人物山水見長。展現師於古兒不囿於古的獨特風格。
  • 我喜愛與自然接觸、常涉足世界各地知名山大川,每當置身山林,則會神清氣爽,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真如王微敘所言:「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展紙作畫時,則如擁抱天地,與天地並生。
  • 我喜愛與自然接觸、常涉足世界各地知名山大川,每當置身山林,則會神清氣爽,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真如王微敘所言:「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展紙作畫時,則如擁抱天地,與天地並生。
  • 【大紀元7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6日電)台灣青年藝術家們正在墨西哥展開拓荒之旅。10多位將在墨西哥展出當代藝術作品的台灣藝術家們正把展覽場地聖德瑞沙修道院改造成充滿台灣味的藝術中心,讓墨西哥人大飽眼福。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