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耗膠量大 海岸垃圾之冠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鄭麗駒香港報道)早前一場塑化劑風波令全港人心惶惶,但港人製造的大量塑膠垃圾飄到海洋,亦會釋出有毒物質,除嚴重影響海洋生態,更會落入食物鏈中。香港環保團體海星計劃(Project Kaisei)指,本港塑膠用量龐大,去年在全港海灘、海岸及海底發現逾3萬6千公斤垃圾,當中以塑膠垃圾佔最多。海星計劃呼籲市民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並支持即將在粉嶺推行的廢塑膠轉化成能源計劃。

海星計劃指出,去年的香港國際海岸清潔運動,在全港泳灘、海岸及海底地帶,共收集得36,113公斤垃圾,較09年上升達三成一。當中塑膠類廢物便佔逾半,達52.5%;在各項的塑膠廢料之中,又以膠袋、膠樽最多,其次為聚苯乙烯。

*北太平洋現垃圾島

塑膠垃圾漂到海上並不會自然消失,只是隨水漂流。海星計劃表示,近年科學家發現北太平洋環流區「塑膠漩渦」(Plastic Vortex),250萬至1千萬平方英里的海面,放眼盡是垃圾,是全球最大的垃圾島,當中積聚的塑膠垃圾量龐大,估計多達400萬噸。海星計劃在該區進行研究發現,該處的垃圾應有盡有,包括膠袋、拖鞋、玩具等,當中更寫有中文的塑膠物料,證明不少塑膠物料從亞洲而來。

逾九成的塑膠垃圾不能被生物分解。海星計劃創辦人之一Douglas Woodring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有9.2%的魚類肚中含有塑膠,推測北太平洋中的魚類每年吞食的塑膠量達2萬噸。

*有害物質隨時落入食物鏈

Woodring指出,塑膠中的化合物,如壬基酚、鄰苯二甲酸鹽及雙酚A,可影響生物的內分泌系統,從而影響荷爾蒙。落入海洋的塑膠,更會吸收「持久、生物累積和有毒物質」(PBTs),對生物帶來慢性問題,如擾亂內分泌、影響生育、誘發基因突變,也會增加患癌的機會。

他警告,塑膠有可能落入食物鏈中,最終令人類「自食其果」。早前有研究就發現本港市面出售的淡水魚和鹹水魚含有雙酚A,雖然含量輕微,卻已經響起警號。

海星計劃呼籲港人身體力行,減少使用塑膠類物品,並主動回收日常生活中的塑膠產品,為保護海洋出一份力。同時,近年新科技更可以將廢棄塑膠轉化為有用的東西,如廢塑膠轉化為柴油,有望可改善海洋環境問題。◇

相關新聞
青海湖毀滅性污染  牧場綿羊吞塑膠垃圾死亡
微波技術新用途 塑膠垃圾變石油
游泳穿越大如美國德州的塑膠垃圾堆
廢物利用 印度塑膠垃圾混合物鋪路更堅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