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精雕1/12 袖珍樂器學問大

設計達人系列報導(14)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沈孟燕台北16日電)雕刻刀是他的指揮棒,精雕細琢後各式提琴一一出列,只是尺寸全縮小了1/12。他是袖珍藝術家林誌鵬,超小巧的袖珍樂器表現了他對古典樂的癡迷。

美工出身,林誌鵬自國中起便深深著迷於古典音樂,但成長過程中苦無機會拜師學藝,偶爾自行練習直笛與長笛,無法滿足他對音樂的渴望,直到當兵時才意外找到另類出口。

他在營區裡發現許多廢木材,利用操課空檔與休假,拿起美工刀慢慢雕刻出生平第一架袖珍鋼琴,從此與袖珍樂器結下不解之緣。

一頭栽進袖珍樂器的世界後,林誌鵬驚覺自己彷彿掉入一個浩瀚宇宙,因為從古至今,樂器的領域無邊無垠,但這澆不熄他製作袖珍樂器的熱情,反而激發出想讓作品加倍完美的決心。

為了製作心目中最完美的袖珍樂器,林誌鵬竭盡心力,一把小小的袖珍提琴需耗費3、4個月才完工,在前置研究及後續製作工作中吃盡苦頭。

動刀製作前,林誌鵬得先挖空心思找出各種可能與每個樂器相關的資料,舉凡書籍、圖片等一絲一毫的線索都不放過,甚至盡可能找出每一把琴拉出的不同聲音,從中反覆比對,進而確認每一把琴的正確尺寸與材質。

以提琴為例,林誌鵬希望復刻出文藝復興以來每個時代具代表性提琴的縮小版,讓提琴發展歷程不只停留在圖片說明,更能立體呈現在世人面前。但許多珍貴提琴沒有被保留下來,他只能從圖片或文章提及的隻字片語拼湊出每把提琴的模樣,讓前置研究難上加難。

但非音樂科系出身的林誌鵬並未因而退卻,所有背景知識從零開始,不假他人之手,慢慢整理出厚厚的一大疊資料,細細考究。

被問及如何跨越不同領域的隔閡?林誌鵬指出,藝術之間沒有界線,從美術可觸類旁通到音樂,他打趣地說:「色彩有紅橙黃綠藍靛紫,音樂也是DoReMiFaSoLaTi,都是7個嘛!」

備齊資料,後續製作仍不輕鬆。林誌鵬說,製作袖珍樂器需要高度耐心與熟練的操刀技巧,若沒有堅定的決心,一時的熱情很快就會消磨殆盡。

像是曾經有些人興沖沖地向林誌鵬學習雕刻袖珍樂器,卻因為受不了漫長製作過程,或在雕刻時用刀不慎屢屢削傷手指,最後全都半途而廢。

除了專注完成每一環節,林誌鵬對袖珍樂器作品的要求也很高,一旦發現品質不夠完美,他會毫不猶豫淘汰。其實那些被他視為次級品的作品仍十分精美,總會被他的家人朋友如獲至寶撿回。

袖珍樂器「生產」過程如此艱辛,但這些努力,目前在台灣鮮少受到關注。林誌鵬表示,這些精緻作品,多半會被視為是簡易裝飾品,很少有人能看見其中珍貴處。

這些樂器雖無法彈奏,但他感性地說,每當復刻出一個珍貴樂器時,就彷彿重建了歷史,從過去又搶救回一些片段,這種喜悅筆墨難以形容。

林誌鵬表示,台灣很少人會製作袖珍樂器,他多與其他從事袖珍藝術娃娃屋的朋友交流經驗,也曾共同舉行聯展。但也曾經因為展場溫差過大,導致木製的袖珍樂器裂開、完全無法修復,令他心疼不已,也因此更加小心翼翼,不隨意參展。

投入袖珍樂器創作已近10年,談及未來,林誌鵬希望在完成提琴系列後可拓展至其他樂器,他的目標是蓋一座袖珍樂器博物館,集合各種樂器的袖珍版,搭配他找到的資料與音樂片段,訴說每一個樂器故事,完成一個用眼睛看的「超迷你」樂團。

這個「超迷你」樂團將詮釋出最「細膩」的樂章,而拿著雕刻刀的林誌鵬,將永遠扮演最佳指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