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時然後言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14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2)。」(《論語·季氏第十六》)

【註釋】
(1) 愆:音「千」,過失。
(2) 瞽:音「古」,盲人。

【語譯】
孔子說:「侍奉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沒有看清君子的臉色就輕率發言,叫做瞎眼。」

【研析】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平台,但是俗話也說「禍從口出」,如何用言語和人做適度的溝通又不會招致禍端,的確是重要的課題。本篇孔子提供容易犯的三種錯誤說話態度給我們做參考,其共同點就是「時然」而「後言」,而如何判斷其是否為適合的時機,也沒有一標準。

筆者認為,說話時能站在對方理解的立場著想,能在為對方好的角度,相信一定能免去帶著顯示自己、好事好奇、喜道是非謠言、或諷刺、或歡喜等等不純正的心態而說話,這樣的話語一出口,相信一定能達到良好溝通的效果!

【延伸思考】
1、不該說的話卻說出口,這行為背後可能隱藏什麼執著?
2、對於「說」與「不說」之間,你覺得有沒有可以依據的準則?

【相關資料】

巧言亂德

孔子說:「巧言亂德」,即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對巧言狡辯的人。「恂恂便便,侃侃誾誾」是孔子說話的準則。據《論語》記載:孔子在本鄉,非常謙虛謹慎,說話恭敬有禮;在宗廟或朝廷中,他說話就明白流暢;在與下大夫說話時,他表現的從容不迫,和氣而快樂;在與上大夫說話時,則是直言相告,和顏悅色。

學生子張詢問行為準則時,孔子回答說:「言忠信,行篤敬。」就是說。說話一定誠實不欺,避免偏頗誇大、胡說搪塞的言詞;行為必須忠厚嚴肅,避免放縱邪惡、肆意妄為。子張非常信服孔子的話,將這句話寫在腰帶上,以便能常常看到它。

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即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辱。子貢問怎樣做才是君子,孔子說:「在說之前,先去實行,然後再按照做了的去說。」他還說:「古代的人不輕易把話說出來,認為說出卻做不到是可恥的」。

有德行的人,與人交談時掌握適當的分寸,以誠實為準則,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就足夠了,不要刻意表現自己。「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說話比較少,好像很遲鈍,實質上言語謹慎的人,在孔子看來最具有君子器質。

「非禮勿言」,言語出於口中,如果不合禮儀,就會招致羞辱。孔子還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能說會道的人同人家頂嘴,嘴快話多,常常引起別人的厭惡不滿。」 《詩》告誡人們說話要小心謹慎,不恰當的話一出口就會招來悔恨。據說天上就有主管言語的捲舌之星,用來警戒那些說人壞話和花言巧語的人。

俗話說:「禍從口出」。白玉缺損了,還可以通過磨礪使其平整;一個人的言語失當,就沒有辦法補救。過去修道的人看到如果言語不當就會失德、造業,所以非常重視修口,常常閉口不言。今天,法輪大法開在常人社會中,修煉者從事各行各業,以「真、善、忍」為行為準則,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對於如何修口,《轉法輪》中說:「我們按照煉功人的心性標準要求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把握好就可以了。」

【課後作業】
你有聽人說的一番話而掉下感動眼淚的經驗嗎?請和大家分享。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由呀,你聽過六種美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愚弄;愛好智能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縱不受拘束;愛好誠信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遭受傷害;愛好正直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急切、偏激;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傲慢自大。」
  •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 陽貨說:「懷有才德卻聽任國家陷於混亂狀態,這可以說是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有意出仕施展抱負,卻屢次錯失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光流逝,時間不等待我們啊!」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出仕從政了。」
  • 春秋時代,有一次晉國國君晉平公坐船游河玩樂,說:「要如何才能尋得賢士,和他們共享這美好時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跪下回答說:
  •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佔據中牟邑反叛趙簡子,你卻要去,這是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人們不也說:為人處事不應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志;人們不也說:本質極好就不會受惡劣環境影響。我難道只是個苦葫蘆嗎?怎能像苦葫蘆那樣,只懸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 孔子說:「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是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有啟發、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從各國的風俗、政治社會實況瞭解政教得失;可以群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氣而舒暢,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來侍奉父母,遠的可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記住許多鳥獸草木的名字。」
  •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 子貢說:「君子也有討厭的事嗎?」孔子說:「有討厭的事。討厭稱讚別人罪過的人,討厭品格低下而譭謗居上位的人,討厭果斷勇敢卻固執不明理而阻礙難行的人。」孔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討厭竊取別人的而自以為聰明的人,討厭不謙恭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或缺點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孫談之子,因受到當時在位的晉厲公排斥,於是就到周王室,侍奉單襄公並任職他的家臣。孫周為人忠實,做事重義理,雖然避走他鄉,但還是心繫著晉國的一切。如果聽到晉國不好的消息,他就會感到哀傷;如果聽到晉國有喜慶的好消息,他也會跟著高興。
評論